减少城市洪涝风险需综合治水
发布时间:2017/4/12 9:28:42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点击量:      字体:T T T

  本期嘉宾: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程晓陶

  采访人:张静

  近年来,城市洪涝灾害明显增加,这不仅与城市排水治涝防洪标准有关,也与承灾体的脆弱性有关。

  城市的正常运转依赖于各类基础设施与生命线系统(交通、通信、互联网、供水、供电、供气、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与排水治涝防洪系统等)。这些系统的关键点一旦因洪涝而遭受损害,会在系统内甚至系统之间产生连锁反应,使得灾情进一步蔓延。

  认清城市洪涝灾害的连锁性与突变性,是强化风险管理与应急管理的重要基础。

  2006年以来,每年我国遭受洪涝灾害的城市都在百座以上,水灾总损失与受灾城市数成正比。同时,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与水生态恶化问题也日益突出。2016年,受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我国洪灾具有场次多、分布广、灾情重的特点。只有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水情,认清水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演变规律,因地制宜走综合治水之路,才能为经济社会快速平稳发展打下坚实的水利基础,同时满足日益增长的水安全保障需求。

  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特别是在城镇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水安全保障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挑战,洪涝灾害威胁对象、成灾模式、损失构成、风险特性与安全保障需求均在发生显著变化。牺牲环境、加重风险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单一目标、单打独斗的治水模式也无力支撑城市发展、保障人民安全。程晓陶认为,探索与国情相符的综合治水模式,加强洪水风险管理与应急管理迫在眉睫;受灾地区灾后重建任务繁重,国家投入的价值导向至关重要;部门间的统筹协调亟待加强,以推进灾后重建,保障社会长治久安。

  目前,加强灾害管理已成为国际社会治水策略调整的大趋势。近年来,发达国家推进流域综合管理与风险管理,调整与完善治水理念;采取综合治水手段,大力促进信息共享与公众参与,解决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水问题,为积极应对全球变化带来的挑战与潜在风险建立较为完善的保障体系。发展中国家则积极探索并加强洪水与干旱风险管理,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抑制灾害损失增长态势;充分发挥洪水的资源效益与环境效益,为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以日本鹤见川流域为例,该流域建立了多功能滞洪区、川和调节水库、恩迴公园调节水库等大型工程400余万平方米,每平方公里雨洪蓄滞能力达3万平方米以上,有效抑制了洪峰流量随该流域城市化进程增加的趋势。

  “说到底,就是要在发展中遵循自然的规律,讲究道法自然。”程晓陶说,“要保护、利用自然,从而增强自然的力量,以综合治理手段形成人与自然的合力,在流域、城市、社区三重尺度上统筹考虑防洪排水治涝、径流污染防治、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走出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符合自身国情水情的综合治水之路。”

  城市综合治水要立足打持久战。城市水利不是城区水利,需要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全面加强洪水风险管理与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基于风险分析与评价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是抑制洪涝风险增加的重要举措,将为支撑城市快速平稳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