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民如何避免雷电灾害
发布时间:2013/8/14 10:59:36     来源:赤峰日报 作者:韩显胜     点击量:      字体:T T T
    雷电灾害被联合国列为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赤峰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特征,雷电灾害更加频发,每年因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十分严重。然而,由于广大农牧民缺乏基本的防雷知识和防雷意识,致使很多雷电灾害没有得到有效预防。
 
    雷电是一种常常被人们忽视的严重自然灾害,当雷击发生时,经常会导致人员伤亡、建筑物倒塌、引发火灾及造成电力、通信和计算机系统的瘫痪事故,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地处开阔草原的赤峰地区,雷电灾害更加多发。据内蒙古自治区防雷中心对内蒙古地区近4年来的雷电灾害不完全统计,自2007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0日期间,全自治区因雷电致灾289起,死亡88人,受伤24人。造成牲畜伤亡432头匹、直接经济损失956.93万元,间接经济损失31.5万元,而且雷击伤亡事件大部分发生在县级以下的乡镇和农牧区,仅赤峰地区克什克腾旗在2010年就有牲畜死亡200余头。
 
    广大农牧民朋友对雷电的认识和危害了解甚少,特别是农牧区偏远地区的人们对雷电常识的了解更是微乎其微,甚至仍有很多人还在以封建迷信思想来解释雷电现象。因此掌握防雷知识、提高防雷意识、预防雷电灾害是刻不容缓的。
 
    一、雷电的形成
 
    雷电是自然界大气中的一种放电现象,它产生于积雨云形成的过程中。由于太阳的辐射热对流使得空气上升,其中的水汽会不断冷却而凝结为小水滴,形成不停地向上翻滚的云团。云中的小水滴和冰晶粒子在气流的作用下上下运动,在相互碰撞过程中它们会吸附空气中游离的正离子或负离子,这样水滴和冰晶也就分别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在云内和云与云之间或者云与大地之间,就会产生电位差,而当电位差到达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猛烈的放电现象,这就是雷电形成的过程。
 
    二、雷电的类型
 
    雷电主要分为直击雷、感应雷及球形雷。
 
    直击雷:直击雷是带电积云接近地面至一定程度时,与地面目标之间的强烈放电。
 
    感应雷:感应雷也称作雷电感应,分为静电感应雷和电磁感应雷。静电感应雷是带电积云与其他客体放电后,以大电流、高电压冲击波的形式,沿线路导线或导电凸出物的传播。电磁感应雷是由于雷电放电时,巨大的冲击雷电流在周围空间产生迅速变化的强磁场在邻近的导体上产生的很高的感应电动势。
 
    球形雷:球雷是雷电放电时形成的发红光,橙光、白光或其他颜色光的火球。
 
    三、农牧区雷电灾害隐患
 
    农牧区的房屋多为农牧民自己搭建的,在建设时由于没有相应的防雷避雷知识,其房屋没有防雷装置,且部分帐篷用金属作支架,很容易“引雷入室”;
 
    农牧区的电视接收天线普遍架设在屋顶上方高于屋顶10多米的位置,且多用铁竿作为支撑,一旦有雷暴产生,雷电极易与金属接收天线接闪,再由天线馈线引入室内,从而造成电视机及室内其他设施的损毁或人员伤亡;
 
    农牧区的电力线路、电话线路多是由较为空旷的金属电杆架空支撑引入的,雷暴在空旷的农田上闪击后会由这些架空电力线、电话线引入室内,造成室内设备损毁和人员伤亡;
 
    不少农牧民缺少最基本的防护意识,在田间草场或野外放牧遭遇雷电时,将大树、茅棚、亭子等当作躲避雷雨的安全场所或依然扛着铁制农具,这都很容易引来雷击之祸。
 
    四、雷电灾害的防御
 
    室外防雷:
 
    不要在大树底下避雨,遇到雷雨天气,可以蹲下来降低高度;不要在水体边(江、河、湖、海、塘、渠等)、洼地停留,切勿游泳或从事其他水上运动;不要拿着金属物品在雷雨中停留,在空旷场地不宜打伞,拿锄头铁锹等;不要触摸或者靠近防雷接地线,自来水管、用电器的接地线、大树树干等可能因雷击而带电的物体;雷暴天气时,在户外不要接听和拨打手机,因为手机的电磁波也会引雷;雷暴天气出门要穿胶鞋,这样可以起到绝缘的作用。切勿站立于山顶、楼顶上或其他接近导电性高的物体;乘车遇到打雷时不要将头手伸出车外;野外放牧时遇到雷雨天气要使牲畜远离山顶及开阔地带。
 
    室内避雷:
 
    打雷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关好门窗,防止雷电直击室内或者防止球形雷飘进室内;在室内也要离开进户的金属水管和与屋顶相连的下水管等;不要使用设有外接天线的收音机和电视机,应拔掉电源和电话线及电视馈线等可能将雷电引入的金属导线;保持屋内的干燥,房子漏雨时,应该及时修理好;晾晒衣服被褥等用的铁丝不要拉到窗户、门口,以防铁丝引雷。
 
    在宣传普及雷电知识、提高农牧民防雷意识的同时,也建议相关管理部门加大对农牧区建(构)筑物防雷装置的规范化建设,对农牧区企业和个人新建(构)筑物严格实施防雷装置图纸设计审核、施工监督和竣工验收,严格执行防雷行政许可规定,从源头上强化防雷安全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雷电灾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