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霾产品的“网红”路
发布时间:2016/12/3 8:46:23     来源:中国气象报 作者:肖钊     点击量:      字体:T T T

  11月20日,荷兰设计师丹·罗斯加德的雾霾净化塔更名为雾霾警世塔。

  这个高达7米的雾霾塔于9月抵达北京,曾作为“治霾神器”受到极大关注,但经历过北京几轮雾霾冲击之后,阶段性检测结果却显示,该雾霾塔对其周围空气中的PM2.5有一定的净化作用,但效果不稳定,且作用范围十分有限。

  这预示着,又一个关于“治霾神器”的神话被打破。

    哪些“神器”曾登场?

  在最初的宣传中,雾霾塔展示被称作“减霾计划”,创作灵感来自于罗斯加德2014年访问北京时,住在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旁边的酒店,“本来透过窗户,这座建筑就在眼前,但在雾霾天里,这座大楼竟然从我面前消失了”。

  根据前期的宣传,雾霾塔在荷兰曾经过反复检测,能在1小时内完全净化3万立方米的空气,而只用一个热水壶的耗电量。“空气净化效果在塔周围1600平方米的区域内被观测到。”

  但在过去的一个多月中,雾霾塔支持方——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委托两家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共收集检测了三组有效数据。数据显示,在雾霾天里,雾霾塔有些效果,但并不明显,其最好的“成绩”也未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最宽泛的推荐值(60微克/每立方米)。

  实际上,近年来治理雾霾如此受关注,雾霾塔并非唯一登场“神器”。比如在今年的北京市朝阳区秋冬季扬尘专项治理行动中,两辆“雾炮车”在使馆区、奥运功能区等区域35条街道作业,用来降低空气中的污染颗粒物和尘埃。

  而早在2014年7月初,在被国际奥委会确定与北京联手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张家口市,被称为“雾炮”的多功能抑尘车甫一亮相就引发了各大媒体关注。

  除了这些在户外自强不“吸”的大块头,甚至还有很多专门针对徒步上班族、办公室白领、手机控、奶妈奶爸、健身达人等人群的防霾“神器”出现。从各种空气净化器到随身式抗雾霾设备,甚至防霾纱窗、防霾围巾、防霾隐形鼻塞、智能呼啦圈、空气净化婴儿车也被赋予防霾大任,就连口罩都不再单薄而普通,摇身一变成为高科技抗霾产品。 

  “神器”真的神乎其神吗?

  雾霾塔有限的净化作用显然不尽如人意。其他“神器”表现如何呢?

  登场两年来,雾炮车所受到的质疑也并不少。雾炮车主要针对工地和道路扬尘,但是否真的能减少空气中的PM2.5,很多专家都表示不乐观。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胡将军认为,雾炮车对扬尘确实有很好的治理效果,但对PM10以及更细小、更难沉降的PM2.5,效果不是很理想,且作用范围太小。

  而作为传统防霾“神器”,当雾霾天气来临,防霾口罩成为人们出行的必备品。近日,在某电商网站,以“PM2.5”“口罩”为关键词搜索,商品达2700多种,价格从几元到几千元,销售最多的一款口罩有6万多条评价,样式更是繁多,更有所谓高科技口罩不断面世,让人眼花缭乱。

  但这些口罩的应用功效至今存在很多未知。据北京市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张鸿介绍,在目前市面上出售的口罩中,普通的棉布、棉纱口罩仅能滤除花粉之类的大颗粒物,对于PM2.5这样的细颗粒物没有什么防护作用;活性炭口罩添加了具有吸附作用的活性炭层,但只是增加了对异味的滤除作用,并不能增加对颗粒物的防御效果;工业用的防尘口罩对于细颗粒物的防御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呼吸阻力很大,长时间佩戴,会引起头晕、恶心等症状;还有一类是医用口罩,普通医用口罩一般缺少对颗粒和细菌的过滤效率要求,医用外科口罩主要用于防护细菌,对直径为2.5微米的PM2.5颗粒也有一定的防护效果,医用防护口罩即常说的N95口罩,对直径为0.24±0.06微米气溶胶的过滤效率不低于95%,但呼吸阻力过大。

  除了口罩,空气净化器也是雾霾天的常备,且无一不标明“除PM2.5”“除雾霾”“防雾霾PM2.5”等,甚至有可穿戴的负离子式空气净化器,价格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但另一方面,根据国家质检总局10月20日发布的2016年空气净化器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在安全指标、性能指标和电磁兼容指标方面有14家企业生产的15批次产品不合格,不合格产品检出率高达24.6%。

  除了净化器、口罩等常见防霾器具之外,一些打着防雾霾旗号的保健品、化妆品等也相继亮相市场。近年来市面上还出现“防雾霾纱窗”,号称“净化空气更健康”“对PM2.5的阻隔率能达到98%以上”等。

  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大部分防雾霾产品都缺少行业标准或标准不完善,让不法商家趁机钻空子,侵害消费者利益。”行业缺乏统一标准,市场监管缺位,很多防雾霾产品都是生产企业自主开发研制,自己生产销售,并没有经过严格的产品行业检测和标准认证。

  此外,在很多人看来,防霾绿植似乎是个更安全的选择。但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辛益群说,从植物的生理代谢机能看,绿植对雾霾不会有实质性的影响,最多会释放一些负离子,但相对于雾霾中含有的有害成分,作用微乎其微。

  治本之策在哪里?

  面对鱼龙混杂的防霾产品市场,许多市民呼吁有关部门能尽快出台统一的防雾霾产品标准,并强化强制检验检测手段,提高各种防雾霾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确保市场上防雾霾产品质量;同时打击虚假宣传和假冒伪劣产品,让真正有效的防雾霾产品占领市场,让消费者放心,维护消费者利益。

  实际上,各种防霾神器层出不穷,正是源于雾霾已经深度影响到了民众的生活,大气治理问题已经受到各方的极度重视。但“神器”只能从“治标”着手,治霾更关键在于“治本”。只有从根源上治理大气污染,各种“神器”才能逐渐淡出公众视野。

  雾霾塔监测结果出炉后,罗斯加德在致信公众时说,根据检测结果显示的效果不稳定问题,将会按照中国的气象条件做进一步的探索及研究。他表示:“敢于把雾霾治理的设备放在复杂的户外流通环境,其实就是一种充满挑战的创新。”在他看来,雾霾塔设计的目的是提倡“尽其所能地吃掉雾霾”,而不是“仅仅依靠一座雾霾塔或者多座雾霾塔就能够解决所有的大气污染问题”。

  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刘国正表示,现阶段最为重要的是增强社会公众对雾霾治理的信心和耐心,推动公众的广泛参与,实现雾霾治理的全民共治。他认为,用雾霾塔来解决北京雾霾问题的想法无疑是天方夜谭。“雾霾治理的关键还是要在源头治理上下功夫,一定要下大力气抓好结构减排、产业结构调整、控煤、控烟和机动车尾气治理等措施。”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柴发合也认为,要治理雾霾,源头治理是关键:“从科学治霾、精准治霾的角度说,我们更重要的是把污染源控制住,把污染物的排放强度降下来,这才是我们的根本之措。”

  当前进入采暖季,大气污染治理任务仍显艰巨。根据环境保护部的调研,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冬天采暖季,民用散煤燃烧是造成雾霾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认为,推进全国的煤炭清洁化利用十分迫切。同时,拓展供暖热源非常必要。“需要实现治污设施一体化,以协同处理污染物,不仅减少多次投入,还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源,收一举多得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