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互动

专家:气候变化致霾多发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02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作者:徐文彬 申敏夏 贾冰

  11月27日至12月1日,我国华北黄淮等地持续出现霾天气,局地能见度不足500米,中央气象台也持续发布霾预警。11月29日,北京市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升级为“橙色预警”,据悉,这也是今年北京启动的首个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

  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大气污染加剧,大范围霾事件急剧增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所导致的污染物排放是霾日增多的主要物质来源,也是霾日增加的主要原因。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王会军指出,以往研究大多关注霾日发生时所排放污染物的特征,而对气候变化和气候变异带来的影响关注较少。“除了能源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之外,还有其他因子影响着霾的变化,气候变化和气候变异就是其中原因。”

  我国霾呈多发态势 气候变化充当“帮凶”

  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的霾主要发生在冬季,近年来,霾呈现出全年多发态势,且冬季霾日数明显增加。

  通过对1961年至2012年我国不同季节大范围霾事件发生频次的研究,王会军发现,冬季华北大范围霾事件的发生与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高低空配置有着密切关系——对流层低层北风减弱及逆温层发展、中层东亚大槽减弱、高层西亚急流北移,这些因素均有利于华北大范围霾事件的发生。此外,观测及敏感性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副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异常能够通过调制东亚冬季风变化进而影响华北地区霾日的多少。

  而随着全球变暖,北极海冰急剧减少,这一变化也对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天气、气候产生了显著影响。王会军等人的研究表明,中国东部地区冬季霾发生日数与北极秋季海冰有着显著关系,北极秋季海冰变化能够解释45%至67%的霾日数年际变率,这些研究揭示了北极秋季海冰的减少能够加剧中国东部地区的霾事件。“从长期变化看,华北、黄淮和一部分长江中下游区域,冬季霾发生的年际变化,与北极海冰秋季的年际变化,存在明显的反向关系。”王会军认为,“一方面我们排放的污染物在增加,另一方面海冰减少致使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海冰减少可能对霾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我国冬季的增温幅度更为显著、冬季风减弱,进而导致北方冷空气活动减弱,进而影响污染物的扩散,使得霾天气增多。因此,全球气候系统的剧烈变化可能对我国雾霾的发生具有部分贡献。

  “气候变化和气候变异经常充当霾天气发生的‘帮凶’,加强该领域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认识霾事件的发生规律和机理以及更好地进行预测与预警。”王会军认为。

  开展霾季节预测有助于提前采取措施防不利影响

  “首先,污染物的排放是产生霾的主因。其次当前还不能因为过分强调治理污染物排放而严重影响经济发展,需要在二者之间找寻一个平衡点。”王会军认为,在找寻这个平衡点的过程中,霾的预测能力扮演着重要角色。举例来说,APEC会议期间北京及周边地区为治理空气质量付出了很大代价,而在有些时期,没有花费太多代价,但由于气候条件较好,北京也出现了不亚于APEC会议期间的蓝天。所以,霾的准确预测对于政府采取何种措施治理空气污染可以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由于霾日数在强季风年和弱季风年中可能有很大差别,因此进行气候变化对霾影响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了解气候变化对霾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提前采取适当的措施应对可能出现的重污染天气。”王会军说。

  王会军指出,目前,48小时甚至72小时内霾的预报预警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而对气候因素导致霾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季节性预报霾天气平均状况。他表示,如果能做到提前一个月或一个季度预报霾天气的平均状况,政府有关部门将能够出台有关政策控制霾重灾区的污染物排放量或对重大活动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规划安排,公众也可更好地提前安排出行计划。

  另外,王会军认为,在开展气候变化与霾研究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气候变化与霾之间关系的科普,让更多的人了解霾产生的原因,充分利用预报预警信息计划好出行活动。更重要的是,公众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加入到环保活动中来,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