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互动

丁仲礼:应对灰霾 源头减排是关键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16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 作者:赵晓妮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丁仲礼

  今年春天,灰霾天气的困扰再次笼罩在人们的心头。根据北京从去年到今年的相关数据统计,能见度小于3公里连续3天的重污染事件发生了18次,数量比较惊人。尽管已经是春末,还是有不少人关心,灰霾天气是否还会卷土重来?霾天会不会成为常态?

  这要从引发霾的原因说起。引起霾的外因是静稳天气,空气不流动不利于污染物扩散;而内因是污染排放,污染物的累积、转化和增长。外因基本是不可控的,而内因则比较复杂。根据研究,造成污染的“元凶”是燃煤和机动车,或者归根结底,“元凶”是人类自己的排放问题。

  我认为,如果不大力削减污染源,霾天必然会成为常态。从气象条件来看,很多“老北京”大概也感受到了近年来风的变化,这是与全球变暖有关的。极地冰川融化,地区纬向风增强、经向风减弱,北京地区西北风减弱,变得比较湿润,将不利于污染物的水平扩散。同时,京津冀大气细模态气溶胶增加,易形成逆温层,对流减弱,污染物不容易垂直扩散。

  在这种外因不利的情况下,应对灰霾需要从内因方面着手,即大力削减污染物。必由之路就是源头减排,其根本在于化石能源的“绿色利用”。

  事实上,很多研究者或者媒体提出诸多建议,比如减少能源消费总量,调整能源结构、提高新能源比例,进行产业升级和“两高产业”转移,淘汰落后产能。这些建议都有道理,但如果放在具体操作层面,可能困难重重。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的进程中,但城镇化水平还不高,基础设施建设还远未完成,需要大量能源。中国如果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能源消费至少还要翻一番。另一方面,能源结构的调整是非常缓慢的,产业升级缓慢,“两高产业”转移难度非常大。

  因此,治理大气污染要靠治理污染源,在短期和中期之内,我国治理污染的根本是化石能源的“绿色利用”,尤其是煤炭的“绿色利用”。其中,包括电厂的脱硫脱硝除尘、工业锅炉的脱硫脱硝除尘、油品质量的提高、汽车质量的提高等。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其技术都是现成的,主要是能不能用起来的问题。如果能够将技术合理应用,源头减排就可以做得到。

  当然,有人质疑,减排会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吗?二氧化碳减排的确对经济发展造成影响,但我认为,绿色利用化石能源实行脱硫脱硝的减排不会给经济发展和就业带来负面影响。GDP是由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组成的,与此相对应地,减排需要投资,且能提高消费和服务的价格,并提升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去年,中国政府推出“国十条”治理大气污染,说明我国已经在行动,但这也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治理灰霾需要有决心和信心,还要有耐心和齐心。不仅是政府行动,还要有公众参与,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生态文明建设本质上也是文化建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