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期正是东北冷涡活动频繁之时。作为我国中高纬度地区天气的重要塑造者,东北冷涡究竟从何处来?因何而生?它与华北冷涡、蒙古冷涡等有何不同?它与极端天气有关吗?本期科普看台,带您系统拆解东北冷涡的生命轨迹,对比冷涡家族成员的异同点,揭秘冷涡与天气系统、地形等联动机制,并为您呈现气象监测冷涡的手段。
专家顾问: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副所长 李得勤
中国气象局东北冷涡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观测试验团队首席 袁潮
辽宁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 周春晓
聊聊冷涡"四兄弟"
尽管东北冷涡是冷涡“家族”中对我国影响最大、范围最广、最具典型的冷涡,但在气象学领域,“冷涡”作为一种高空冷性低压系统,根据发生区域和特征,在我国还有华北冷涡、蒙古冷涡、高原冷涡等。它们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
从地理分布来看,这四兄弟的“老家”各不相同。东北冷涡是其中“定居”最稳定的成员,它生成于贝加尔湖的东南方,活动范围覆盖我国东北、华北北部及朝鲜半岛。每年春末夏初,它经常在东北平原引发冰雹、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和龙卷等强对流天气。
华北冷涡则是由西风带低压槽或切断低压南移至华北上空,冷空气与华北平原的暖湿气流交汇,其形成于华北地区(主要包括京津冀、山西、内蒙古中东部等)上空的冷性低涡系统,属于高空大气环流中的一种涡旋结构。与东北冷涡相比,华北冷涡移动速度快、中心强度弱、生命史短(通常1至3天),更像一位“急性子游客”。它在春季至初夏最活跃,易引发华北地区的短时强降水。
蒙古冷涡的“籍贯”在蒙古国中西部的戈壁荒漠,是冷涡兄弟中位置最偏西的成员。夏季频繁东移南下,影响范围也有可能延伸至我国东北、华北乃至长江流域。
而高原冷涡常活跃于平均海拔超4000米的青藏高原,它分为高原中东部和高原西部两个主要活动中心,在 1989—2016 年间,气象卫星监测到其识别个数有增加趋势,受高原大地形和中尺度地形影响显著。
在天气影响方面,这“四兄弟”也各有“独门绝技”。东北冷涡的降水分布零散,以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为主,还能直接输送冷空气。而华北冷涡的降水集中于午后至傍晚,常伴冰雹。此外,它还是华北沙尘天气的“幕后推手”,春季北风裹挟蒙古国沙尘南下。蒙古冷涡的降水持续时间长、范围广,与西南季风结合时可导致流域性洪水。青藏高原冷涡在夏季更为活跃,其降水特征与周边大气环流和水汽条件紧密相关,当其与特定环流形势配合时,可能在高原地区引发局地强降水等天气,影响高原的生态与人类活动 。
“四兄弟” 也存在诸多共同点。从本质上来说,它们都是冷性低压系统,中心温度明显低于四周,这种结构使得它们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够持续影响所经地区的天气,雷雨、大风是它们的“标配”,虽然降水形式和强度有所不同,但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地的旱情。(林禹彤)
冷涡+X=“组团”发威?
冷涡内部及其外围环流中蕴含着大量中小尺度对流系统,生命史短、空间尺度小,同时还伴有低空急流、锋面等。但冷涡真正的威力在于“组团”作战。
冷涡与其他天气系统/因子叠加时产生的“1+1>2”放大效应,正是极端灾害背后的“隐形推手”。
组合一:冷涡+北上台风
东北冷涡经常与台风、气旋等“打架”,造成暴雨甚至特大暴雨。东北冷涡通常会使台风受到强烈的低层冷空气的影响,使其内部结构受到破坏,降水范围和风力都会减弱。当东北冷涡位置在台风西方时,台风可获得更多热带水汽的供给,有助于其增强。
北上台风在接近东北地区时,东北冷涡的位置和强度会对其路径有显著影响。若东北冷涡处于台风移动方向的前方 ,会抵消台风的北方推力,使台风逐渐向西偏南偏移。若东北冷涡在台风后方,那么台风会受到东北冷涡吸引,偏向东北方向运动。
同时,一冷一热两股天气系统相遇,台风直接横扫地面,而冷涡通过 “动量下传”将高空强风“砸”向地面,形成瞬时强风。
东北冷涡与台风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台风北上时直接与冷涡结合。例如,2020年,台风“巴威”“美莎克”北上时直接与东北冷涡结合,冷暖气流剧烈交汇,在东北多地引发持续暴雨,部分站点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二是台风残余环流与冷涡在西风带中合并,这种耦合通常导致降水范围扩大、极端性增强,易引发洪涝和强对流灾害。例如2023年,“杜苏芮”“卡努”的残余环流与东北冷涡在西风带中合并,不仅在东北地区制造大范围降水,其外围气流与冷涡输送的干冷空气结合,还在华北引发极端暴雨。
组合二:冷涡+地形
东北冷涡在春末夏初最为活跃,极地冷空气在西风带低压槽后方南下,与来自黄海或渤海的暖湿气流交汇,温度梯度增强。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地形会导致冷空气堆积,增强东北冷涡的滞留性。而华北冷涡则是西风带低压槽或切断低压南移至华北上空,冷空气与华北平原的暖湿气流交汇而形成的。受燕山和太行山脉对冷空气的阻挡作用,冷涡常在华北平原上空滞留或缓慢东移。
东北地区,特别是辽宁西部、吉林东部等区域,地形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平原、海洋),地形对冷涡带来的气流有显著的动力抬升和阻滞作用,对水汽辐合和降水局地增幅有重要影响。
以辽宁西部地区为例,西部为努鲁儿虎山脉的东麓,而东部和南部则为广阔的平原。这种山地—平原交界的复杂地形,对冷涡带来的低层急流和暖湿气流具有显著抬升和辐合作用,使当地极易触发局地对流。如2024年8月20日葫芦岛发生的极端特大暴雨,便是典型的冷涡结合北上台风的背景下,暖湿气流与地形共同作用的极端个例。(刘倩 王鹏)
冷涡何处藏?科技来“透视”
冷涡,常常隐身于高空,其结构复杂、路径多变、致灾性强,是预报难度极高的天气系统之一。但随着气象科技构建起一张多维度、立体化的观测网,冷涡的“真容”也在不断被揭开。
在这张大网的底部,是陆基观测织密的地面网络。成千上万的地面自动气象站遍布于各地,提供高密度地表气象要素数据。如果说气象站是“触角”,那么风廓线雷达便是“探针”,它能获取从低层到中高空的风速和风向垂直分布,识别低空急流、垂直风切变等关键动力学特征,并对其进行追踪。而更具“穿透力”的微波辐射计,能透过厚厚的云层,“看清”大气边界层精确的温湿度垂直廓线,及时捕捉低空水汽辐合与不稳定能量,这些常常是剧烈天气爆发的“前奏”。一旦冷涡背景下强对流天气被触发,天气雷达便通过三维扫描、距离高度显示(RHI)等模式,精细探测冷涡内部的降水结构、风暴演变和对流特征。
冷涡并不只在陆地上发力,还与海陆之间的热力交换密切相关。为此,我国在渤海等关键海域布设海洋浮标和海上观测平台,实时提供海表温度、海风、海浪和近海低层大气温湿度等数据,帮助揭示海陆相互作用对冷涡及低空急流的影响。沿海岸的岸基雷达和激光雷达则进一步拓展观测视野,能远距离探测近海风场、水汽输送过程,有效弥补海洋观测的不足。
空中探测是“直插”冷涡核心的重要手段。探空气球是三维结构分析的基础,可以获取冷涡内部最直接、最完整的温度、湿度、气压和风场垂直廓线数据。为了弥补常规观测的盲区,“海燕Ⅱ型”等无人机作为“机动侦察兵”,可搭载下投探空系统、毫米波测云雷达、激光测风雷达等探测仪器,灵活深入冷涡关键区域,实现对冷涡近距离的连续观测。
再往高处看,在数万公里外的太空轨道上,风云四号B星等气象卫星正实时监测着冷涡云系的范围、结构和移动路径,通过可见光、红外、水汽通道等产品,识别强对流的发生和发展,提供冷涡宏观背景信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水汽探测技术,则利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信号,反演出大气中的水汽含量,提供高时间分辨率的整层水汽信息,尤其适用于监测水汽输送和辐合区。
2022年6月11日,风云三号气象卫星下的东北冷涡真彩色图像。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供图
基于源源不断被“喂入”超级计算平台的海量实时观测数据,数值预报模式可对冷涡的生成、发展、移动、消亡及其致灾影响进行高分辨率的模拟和预测。敏感区分析等智能算法还能识别哪些区域预报不确定性最大,从而指导观测资源向这些关键区域倾斜,实现观测与预报的良性互动。(闫辰宇)
东北冷涡自述
我是东北冷涡,也是东亚中高纬天气气候的重要塑造者。作为 这里的“常驻居民”,我一年四季都会诞生,在春末夏初最为活跃。每 年中国不少地方的降水都有我的一份贡献,隔壁的蒙古、俄罗斯等国家 也常受我影响。 我一出现,常常成为各种极端天气的“催化剂”,像“8·20 葫芦岛特大 暴雨”“4·30 南通大风”“5·13 北京冰雹”…… 想准确预报我的行踪并不容易——我体内藏着好多活跃的中小尺度 系统,这些系统可突然引发强降水或强对流天气,就像开盲盒一样不可预 测,预报员很难精准拿捏灾害性天气的强度、落区和发生时间;我还会和高 空槽、副热带高压等大尺度系统互动,加上东北复杂地形“捣乱”,连数值预 报模式有时都犯难。正因如此,气象学家将我列为全球最具挑战的预报难 题之一。 但他们从没放弃研究我。近年来,他们利用风云气象卫星实时监测、 判定我的位置和强度,并建立历史数据库,研发能提前 1 周预报强降水的 技术,搭配人工智能优化暴雨落区预报。今年 6 月,科研人员更是首次使 用大型无人机“海燕”近距离观察我,收集我周围边界层的气象数据,为 的是更好摸透我的行踪和脾气,帮大家提前做好防灾准备。 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些“追涡人”终将破解更多关于我的 奥秘。因为他们探索的脚步,永远向着更安全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