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农气要闻
实干促振兴 实绩惠民生——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2018-09-19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作者:牛彦元      字体:T T T
  又是一年秋收季。
 
  收获的喜悦,藏在坠弯了腰的稻穗里、累累硕果的枝头上,更在收获者的欢声笑语间。
 
  这份喜悦,有气象部门守护。9月11日,随着今年首期秋收秋种气象服务专报的发布,气象部门正式启动秋收秋种气象服务工作。各地的种植户可以依据天气形势,算准时机“安心”收获。
 
  这是一个孕育了新期待的收获季。党的十九大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方向、明确重点。今年立春时节,在这个一年农事活动的开端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在为亿万农民送去政策春风的同时,也对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这亦是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新起点。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气象部门出台和实施一系列气象为农服务重大举措,推动气象服务“三农”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持续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气象支撑农业生产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气象保障农民增收的成效不断突显,气象助力农村发展的举措亦愈发有力。
 
  保增收——
 
  以服务质量兴农为重点,深化为农服务有效供给。
 
  今年3月21日是春分节气,伴着渐暖的春风,备耕春耕和田间管理的大忙时节开启。
 
  高质量发展,是这个春天里农业生产的一大亮点。
 
  水稻生产大省湖北,因早稻部分产区存在生产季节紧、成本高、产量低等问题,在今年调减双季稻劣势区种植面积150万亩、丘陵山区的中稻50万亩。
 
  减下来的耕地干什么?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在滨湖田、低湖田和冷浸田等双季稻劣势区,湖北积极开展稻田绿色综合种养,新增再生稻约50万亩,实现“一种两收”;在丘陵山区中稻劣势产区改种薯类、高山蔬菜、中药材等。
 
  种啥,都竭力保增收。湖北气象部门积极开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构建粮食作物、果蔬、水产等32种农业气象服务指标集,提供农用天气预报等六大类24种服务产品,开发基于位置、作物的智慧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实现9种作物的农业气象定制化服务,宜都柑橘、恩施藤茶等特色服务品牌打得响当当。
 
  在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一年里最重要的农事是推进玉米和水稻的种植结构调整。按照“减玉米、控水稻、增豆麦、扩杂粮果蔬”的总体思路,黑龙江在过去两年玉米面积调减3400万亩基础上,今年水稻、玉米调减力争实现新突破,杂粮杂豆、蔬菜、食用菌等特色作物发展到2000万亩。
 
  结构要优化,丰收也要确保。当地气象部门根据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特点,建立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新品种生长发育与天气气候条件农业气象指标体系,重新划分了全省积温带,针对主栽品种进行了精细化区划,为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提供决策咨询。
 
  地跨数千里、气候大不同,湖北、黑龙江两省气象部门却与各地一样,正在共同践行服务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实践。
 
  为农服务的质量,农民最有发言权。
 
  “一下雨,雨水就收集在地膜下,保墒、保温、增产,化解了干旱的愁。”甘肃省正宁县西渠村在气象部门的气候区划建议下,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平均亩产达到1200斤,这在以前都不敢想象。
 
  “多亏了气象服务,让咱们这里的蔬菜标准高、质量好,很受欧洲朋友欢迎。”河南峰辉盛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金钊说,气象部门建立的“数字档案馆”,为蔬菜种植提供了科学参考,近千亩高品质蔬菜远销“一带一路”沿线。
 
  为农服务的质量,数字极具有说服力。
 
  ——国内外作物长势监测及产量预报产品分别拓展到18种和14种,覆盖国外13个主要国家,国内外粮食总产预报准确率分别稳定在98%和95%以上;气象服务逐步融入“三区三园”建设,累计建成农业气象示范田1858块、示范面积达8.4万公顷;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开展的“直通式”服务和气象信息进村入户覆盖全国近100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智慧农业气象服务惠及37.6万注册用户;各地完成76项农业保险天气指数研发,开展了涵盖粮、油、水产、畜牧、花卉、中药材等的60种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估。
 
  ——农业气象基础业务能力逐步提升,建成由70个农业气象试验站、65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2175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组成的现代农业气象主干观测站网,目前有1618套农田小气候观测仪、1028套农田实景观测仪服务于各类作物监测;累计编制修订61项全国性农业气象技术标准和14项业务服务规范、技术指南,制定5548个农业气象指标,研发推广60多项农业气象适用新技术。
 
  ——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组织更加有效,基本形成国、省、市、县四级业务和延伸到乡的五级服务格局,业务服务职责和业务流程进一步明晰;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创建10个特色农业气象中心,全国建成6个独立运行的省级农业气象中心,12个省份成立44个省级农业气象分中心;形成了由9位全国首席服务专家、百余位正研、千余位高工为主组成的农业气象专业队伍,培训基层气象为农服务人员两万余人次。
 
  护平安——
 
  以助建平安乡村为基础,全面提升农村防灾减灾能力。
 
  半夜里的预警短信救了70多名村民!
 
  “天像漏了一样,雨打得屋子轰轰作响,不一会儿家里的水就过膝了,锅碗瓢盆、连床都浮了起来。”7月5日凌晨的那场暴雨,把重庆市酉阳县五福镇龙沙村村民张久银一家堵在了屋里。
 
  那天,五福镇的累计降雨量超过150毫米。面对突如其来的强降雨,当地气象部门迅速启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通过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对雨情进行“一时一报”。各地的预警终端报警声不断,大溪、五福等雨势较大的乡镇,还接到了气象业务人员打去的提醒电话。
 
  村干部全员上阵,打着电筒、冒着大雨,挨家挨户巡查。很快,村干部刘丁坤和扶贫驻村工作队队员向世国就寻到了张久银家,两人背起孩子、搀着老人涉水撤离,将张久银一家“解救”到地势较高处进行安置。
 
  收到预警信息的不仅是村组干部,还有龙沙村的村民。不少村民收到信息后,在暴雨来临前已经自发避险转移。到凌晨4时,70多位村民全部安全转移。
 
  力量下沉、关口前移,防灾减灾救灾未必是与灾害面对面“对撞”,这背后更包含着从“救”到“防”的理念转变。如今,重庆已经建立完善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的四级预警工作体系,实现预警平台向村级延伸、工作任务和责任向村级延伸;初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大数据库,各级预警中心基于此点对点发送暴雨、能见度、雷电等实况信息,实现了监测实况与预警信息靶向发布,极大地提高了临灾风险的防范及时性。
 
  新理念引领新作为,更为守护“乡村”这一防灾减灾敏感脆弱的“神经末梢”提供了新保障——
 
  更注重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全国农村建成5.7万个区域自动气象站,乡镇覆盖率达95.9%;气象部门建立了精细到乡镇的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警业务,乡镇天气预报准确率逐年提高;完成2190个县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和风险区划,1880个县与国土部门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推进了与水利部门联合发布山洪和中小河流洪水风险预警;以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初步建立。
 
  更注重增强农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气象部门建成国家、省、市三级突发事件预警发布平台和2016个县级终端,国、省、市、县四级相互衔接、规范统一的预警信息发布业务基本形成;整合并利用各部门及社会资源,建成7.8万个气象信息站、覆盖93.6%的乡镇,15.3万块电子显示屏、覆盖82.6%的乡镇,43.6万套高音喇叭、覆盖70.2%的行政村,建立覆盖我国近海海域的8个海洋气象广播电台。
 
  更注重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建设。全国共2167个县成立气象防灾减灾或气象为农服务机构,气象信息员达76.7万名,行政村覆盖率99.7%,县、乡、村三级气象防灾减灾组织管理体系基本形成;2018个县出台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712个县、2.1万个乡镇制定了气象灾害应急专项预案,11.8万个村屯制定了应急行动计划,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
 
  助脱贫——
 
  以保障生活富裕为根本,充分发挥趋利避害作用。
 
  全面小康,不让一个人掉队。“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动员令一经下达,一股股承载着牵挂的力量,便穿山越岭,风雨兼程,奔向远方。
 
  中国气象局定点帮扶的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处处迸发着振兴发展的新活力:扶贫示范产业园区内生机盎然,趋利避害的气象服务让更多农户科学“看天吃饭”,邻里乡间你追我赶拔掉“穷根子”的干劲越来越足……
 
  在突泉农村,每家每户的院子都至少有一亩地用于发展庭院经济,当地人称之为“种园子”。65岁的单身老人王金霞,在气象扶贫干部、五三村第一书记程飞的劝说下,发动亲戚朋友帮忙。贴心的气象服务为“种园子”效益加分不少,今年,王金霞不再“吃低保”了。如此这般一户一策的“精准”之法,贯穿于中国气象局定点帮扶突泉县全过程。经过各方共同努力,截至2017年底,突泉县已脱贫两万余人,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50%,定点帮扶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打破“山高路远”的瓶颈,只要是老乡在致富路上的热切期盼,就是气象部门不懈求索的最终目标——
 
  出台一批靶向准、破藩篱、办实事儿的民生政策。气象部门积极融入脱贫攻坚大局,坚持趋利避害并举,强化组织领导,成立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中国气象局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气象保障行动计划(2016-2020年)》。各级气象部门主动与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接,各省政府将气象工作纳入脱贫攻坚体系“一号工程”。国务院扶贫办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贫困地区气象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四川西藏气象助力精准脱贫自动气象站乡镇覆盖能力建设工作方案》,将驻村干部纳入信息员队伍,开发气象观测扶贫公岗,联合推进了气象信息在贫困地区防灾减灾、特色产业发展中的应用。
 
  推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气象部门相继完成《全国贫困县气候资源及气象灾害特点分析》及气象助力精准扶贫系列决策报告;832个国家级贫困县自动气象观测站乡镇覆盖率达91%,气象信息服务站覆盖90%的乡镇;为贫困地区近14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直通式”气象服务;完成全国13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精细化太阳能资源评估,为国务院扶贫办指导的“光伏扶贫”项目提供依据;累计登记“三农”相关领域气象科技成果368项,有力提高了气象助力精准脱贫的针对性和可持续性,并探索形成了气象事业发展与助力精准脱贫工作互为促进的良好局面。
 
  打造一批可持续、有实效、真利民的造血工程。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深化与扶贫、涉农等部门的合作,形成扶贫合力。安徽实施“惠农气象”智慧农业气象服务、“聚农e购”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城、“爱上农家乐”乡村旅游电商精准扶贫三大行动;贵州省气象局联合贵阳银行建设大数据村域经济服务社及农村金融服务站2500余个,首创大数据村域经济服务社创新扶贫模式,入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脱贫和环境目标实践典型案例;江西省气象局、扶贫和移民办制定“气象+产业扶贫”“气象+光伏扶贫”“气象+旅游扶贫”“气象+安居扶贫”“气象+金融扶贫”“气象+智力扶贫”,加强“两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服务等十项行动任务……
 
  实施一批添绿意、保蓝天、有实效的趋利举措。着力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开展“中国天然氧吧”“国家气候标志”创建工作;整合贫困区旅游资源,在不同季节和节假日制作覆盖贫困地区的旅游出行专题,帮助贫困地区景区挖掘生态旅游市场价值;服务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实施,加大草原、森林等生态系统和重点生态保护修复区域的气象监测预测工作,加强干旱、病虫害、火灾等灾害对生态生产的影响评估预估,降低生态保护受灾风险和成本;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作用,开展贫困地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合理开发利用空中云水等资源。
 
  当我们昂首迈入新时代,气象服务“三农”亦面临新挑战。未来,气象部门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开创气象为农服务新局面,加快构建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出应有的气象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