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农气要闻
陈福梓:让“老破小”试验站变身“聚宝盆”
发布时间:2018-11-05     来源:中国气象报 作者:李晓婷 张琳      字体:T T T

  从沥青大道拐入乡镇小道,再往小镇深处走去,穿过一片香蕉林和农田,一个绿树环绕、瓜果飘香的小站——福建省漳州市热带作物气象试验站便出现在眼前。陈福梓,这个小站的站长,在五峰山下这个试验站默默耕耘了三十多个春秋,见证并促成了这个“老破小”的艰苦台站成长为拥有过硬农气科研水平、智能试验设施的现代化农气试验站。

陈福梓在果园察看杨桃长势。

  深入调研,确立一县一业服务模式

  2008年,陈福梓开始主持工作。彼时,试验站百废待兴,台站面貌落后、经费短缺,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难以吸引年轻技术人才扎根台站建设,台站发展力量薄弱。为改变台站落后的面貌,陈福梓经过认真思考,决定在农气工作上做点文章。

  作为农业大市,漳州市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智慧农业。陈福梓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发展契机。然而,要使其成为推动试验站发展的“引擎”,还缺乏“催化剂”——一个可以体现试验站存在价值的重磅服务产品。为此,陈福梓向漳州市气象局领导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以试验站为主导力量,成立漳州农业气象服务中心,深入开展“一县一业”特色农业精细化气象服务。

  2012年,在陈福梓的争取下,漳州农业气象服务中心成立了。他带着全站仅有的3名技术人员,开着站里仅有的一辆破旧皮卡车上山下乡,跑遍了全市九个县(市),深入调研各地重点发展的农作物,了解种植户对农气服务的需求点,确定“一县一业”特色农作物品种和产品服务内容,严格把关每周一期“一县一业”农业气象服务专题报告内容,兢兢业业做好九个县(市)“一县一业”为农服务工作。

  与此同时,陈福梓和同事多次来到种植户果园,为果树“把脉”,现场开“处方”,手把手教农民修剪果树,传授病虫害防治方法。实用的农业技术指导和热心周到的气象信息服务双管齐下,“一县一业”特色农业精细化气象服务赢得了好口碑,也渐渐让地方政府知道了这个“巷深酒香”的试验站。

陈福梓在组培室察看金线莲瓶苗长势。

  攻坚克难,提高寒冻害指标适用性

  前些年,漳州少数果农尝试种植台湾莲雾等特色水果,但因缺乏专业技术指导和科学管理,水果品质不佳,市场竞争力弱。“漳州的水土、气候与我国台湾地区十分相似,如果可以在漳州成功引种这些特色水果,将有效提高本地果农的经济收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陈福梓说。

  从2008年起,陈福梓带领试验站技术人员前往试验点进行物候观测。经过阶段性观测分析对比,他发现冬季寒冻害对凤梨、莲雾等热带、亚热带水果品质的影响巨大。于是,他将热带、亚热带水果的服务重点放在了作物的寒冻害研究上。当时,业内对不同作物的寒冻害受灾情况并无一个统一的划分标准,各类寒冻害划分指标用起来也各有利弊。

  为提高寒冻害指标的本地适用性,每逢冷空气影响和易发寒冻害的天气,他都前往试验点观察、记录莲雾受冻害的情况。通过日积月累,农试站掌握了大量宝贵的莲雾寒冻害观测资料,并在参考研究各类寒冻害划分指标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适用于漳州莲雾的寒冻害指标。多次寒潮天气农气服务效果回访显示,该指标的适用性良好。

  潜心钻研,开拓农气服务新渠道

  从台湾凤梨、释迦、莲雾的寒冻害指标研究,到铁皮石斛的气候适应性研究,再到兰花、金线莲培植技术的研究,陈福梓和技术人员潜心钻研,攻破了一个个技术难题。如今,试验站已建立了几十种闽南地区作物的农业气象服务知识库和指标库,收集整理了29项闽南地区气象与农业灾害监测预警指标、11项闽南主要作物病虫害防治气象条件评价指标、23项作物气象条件周(旬)评价与预测指标和100个生育期农事建议,为不断丰富“一县一业”特色农业精细化气象服务科技内涵,提高为农服务产品的精细化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5年4月25日,漳州市委书记陈家东一行到漳州热带作物气象试验站调研,对试验站工作给予了“主动作为、抓住特色、突出亮点、精细服务、潜力十足、满载兴农”的评价。

  如今,在省、市气象局的支持下,试验站自主研发了闽南区域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服务产品辐射厦门、漳州、泉州的22个县(市、区);推进“互联网+”农业气象微信平台服务,探索推送线上导航式、精细化的各类气象服务产品;努力融入漳州市中高海拔地区农业试验基地项目建设,发挥试验站在特色作物观测试验推广和研究成果应用方面的作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农业防灾减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