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黄沙三月遮望眼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03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 作者:贾敏 叶海英 申敏夏

(图片来源网络)

  3月31日,甘肃省敦煌市于一片“昏黄”之中“睁开睡眼”。

  据悉,当日,敦煌遭遇强沙尘暴的袭击,一时间天地变色。记者在中央气象台天气实况显示屏上看到,31日早上6时,敦煌就刮起了6级大风,直至下午2时,当地的能见度依旧不足700米。据市民反映,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沙土味,交通出行、农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都受到了严重影响。不仅是敦煌,31日,甘肃瓜洲和内蒙古额济纳旗等地均遭遇了强沙尘暴天气侵袭。

  而在3月27日至30日,北方地区刚刚经历了今年以来的第五次较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其主要影响地区为东北、华北、黄淮等地区。那么,这次强沙尘天气过程的成因和特点是什么?相比往年,今年3月,我国北方的沙尘天气是否来得过于频繁?

  与霾交替 空气污染等级高

  “此次沙尘天气过程具有范围广、空气污染等级高,沙尘与霾交替出现等特点。”桂海林告诉记者。

  这次沙尘天气范围广,所影响地区能见度普遍偏低。3月27日到30日,沙尘天气影响了内蒙古中东部、黑龙江南部、吉林西部、辽宁中西部、北京、天津等11省(自治区、直辖市),影响面积达110万平方公里,使华北、黄淮等地能见度明显降低,普遍低于8公里。

  在此次过程中,沙尘与霾交替现身,令人难以分辨。沙尘天气过后,东北地区中南部、华北、黄淮等地出现大范围能见度不足5公里的霾。

  在沙尘与霾的合力“破坏”下,多地空气污染等级居高不下。内蒙古东南部、东北地区西部、华北、黄淮等地PM10瞬时最高浓度超过350微克/立方米。3月28日中午前后,北京PM10平均浓度最高超过1000微克/立方米,天津PM10平均浓度达到922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均达严重污染程度。

  那么,导致27日到30日的大范围沙尘天气出现的原因何在?“本次沙尘源地主要为蒙古国和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27日,蒙古国大部出现沙尘或沙尘暴,部分沙尘受上升气流影响进入高空。28日至29日,受偏北气流影响,上述地区的沙尘向南输送后出现沉降,导致华北、黄淮等地出现大范围沙尘天气。”桂海林告诉记者。

  气温高 降水少 三月沙尘偏多

  今年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出现了6次沙尘天气过程。然而在专家看来,这种状况并非异常。

  桂海林指出,3月到5月正是我国沙尘最多发的月份,通常会有10次以上的沙尘天气造访北方:一是因为这段时间,气温逐渐回升,地表开始解冻,沙源增多;另外,这期间冷暖空气均较为活跃,地面气旋活动增加,气旋的增加不但有利于沙尘的垂直输送,且在其与冷高压的共同作用下,气压梯度大,极易出现大风,大风容易在干燥的地表卷起漫天尘土。

  尽管沙尘接踵而至并非异常,然而,和往年相比,今年沙尘天气还是带有些许特性:今年三月,沙尘出现频次的确较往年同期偏高(北方出现了5次沙尘天气过程,高于往年平均的3.8次);沙尘影响华北,尤其是北京地区的频次高于近年平均值。

  桂海林指着3月11日至30日的降水距平图告诉记者,“过去20天,北方地区降水极度匮乏,尤其是内蒙古大部、甘肃中北部、山西北部、北京、天津等地降水较之常年同期偏少八成甚至更多,京津冀及其周围地区已有旱象露头;此外,全国绝大多数地区气温均呈偏高状态,北方部分地区气温甚至偏高4℃到6℃。”从气候角度来讲,这些条件均有利于沙尘天气的入侵。

  至于为何今年沙尘偏爱华北,主要和冷空气的路径密切相关。“今年,不少冷空气为偏东路径(冷空气主要有北向、西北以及偏东三条路径,偏东路径容易将沙尘从内蒙古沙源地卷入华北),所以沙尘影响北京的次数相比前几年偏多。”

  举多国之力提升沙尘科研预警水平

  沙尘是春季影响我国以及东亚地区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因此,也是我国科研和预报的重点。

  2007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开发的沙尘数值预报系统已落户国家气象中心,可提前三天提供预报产品,主要“负责”预报逐三小时近地面沙尘粒子的浓度以及路径变化。“当时,数值预报系统的分辨率为108公里,目前已经提升为54公里左右,未来还会向着更加精细化的目标挺进。”该院大气成分研究所副研究员周春红告诉记者。不仅如此,未来,中国气象局还将致力于进一步研究沙尘以及霾粒子与大气之中能量平衡之间的关系,并探索其对整个天气系统的影响。

  据记者了解,目前,中国气象局正代表亚洲地区向世界气象组织申请成立“亚洲沙尘暴研究中心”。“不同于雾-霾,沙尘主要由自然原因造成,一旦出现大风,处于同一区域的国家都会遭遇到沙尘的袭击。亚洲作为沙尘暴灾害频发地区,对于建立区域性、专业化的监测预报中心有着强烈需求。建立亚洲沙尘暴预报区域专业气象中心有利于提高亚洲区域沙尘暴观测、预警、预报以及评估水平,特别是在数据交换、科研项目合作等方面,将有利于互为上下游的亚洲各国实现资料共享,提高预报准确率,加强亚洲区域联防,举多国之力,提升科研和预警水平。”国家气象中心业务科技处副处长周庆亮解释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