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2018年8月至9月全球气象科技大事盘点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18日 来源:中国气象网 策划、编译: 郝静 制作:魏晓萌

  编者按: 2018年8月至9月,NASA发射帕克探测器,人类将首度“触摸”太阳;我国风云三号D星在轨测试完成;美国和瑞士研究人员成功用3D技术对板状雪崩进行了高度精确的数字模拟;欧洲航空局发射全球首颗用于观测地球风场的卫星Aeolus;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推出全新大气垂直剖面图等一系列国际大气科学事件发生,引起广泛关注。

  帕克探测器发射 人类将首度“触摸”太阳

帕克探测器飞向太阳的假想图。

  北京时间8月12日下午3点31分,NASA耗资15亿美元研发的帕克太阳探测器(Parker Solar Probe),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成功发射升空,,就此开始为期7年的太阳外层大气探索之旅。此次帕克探测器的任务主要有三个,一是探索太阳风的速度,二是观察太阳风暴原理,三是了解日冕层的温度。根据计划,帕克在今年10月份抵达金星轨道,将在11月初开始第一圈绕日飞行,最快12月份传回第一批太阳探测信息,而第二圈绕日飞行要等到明年5月。它将在未来七年中绕太阳飞行24圈,一直持续到2025年6月,逐步获取更丰富、更准确的太阳信息。此次探索,将是人造航天器首次最近距离抵达太阳的大气层。(来源:NASA )

  风云三号D星在轨测试完成

9月9日,风云三号D星监测显示,“山竹”螺旋结构清晰,东侧和南侧云系发展旺盛。

  8月初,风云三号D星的各项功能、性能指标符合任务书要求,具备在轨交付条件。风云三号D星是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业务卫星中的下午星,搭载了10台/套先进遥感仪器,其中红外高光谱大气探测仪、近红外高光谱温室气体监测仪、广角极光成像仪、电离层光度计为全新研制、首次上星搭载,并对核心仪器中的分辨率光谱成像仪进行了大幅升级改进。2017年12月11日,风云三号D星在轨测试工作正式启动。六个多月的在轨测试表明,卫星系统功能正常,性能良好,各项功能、性能指标符合任务书要求,且优于风云三号A、B、C星。

  3D建模精确模拟板状雪崩

  

  8月3日《自然通讯》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美国和瑞士研究人员成功用3D技术对板状雪崩进行了高度精确的数字模拟,并由此进行雪崩的预测、防护及风险管理。这项模拟的独特之处在于研究团队考虑到雪崩中积雪会先后以固体和液体的状态运动。研究人员分析了该过程中的关键参数,这些参数决定了雪崩过程中各个阶段雪体的反应和状态,从而成功模拟出多孔底层的坍塌。该模拟实验的成功不仅将加深人们对雪崩反应的认识,还有助于更准确地预测雪崩的潜在危险和规模大小,有效推进雪险防御工作。(来源:《自然通讯》)

  全球首颗测风卫星Aeolus发射

  当地时间8月22日,欧洲航空局(ESA)发射了全球首颗用于观测地球风场的卫星Aeolus(意为“风神”)。该卫星将利用紫外线激光测量大气中的风速和风向。 “风神”进入距地面320公里的轨道后,可以收集地球大气层中离地30公里以内区域的风的数据,包括没有地面气象站的偏远地区。“风神”重1260千克,携带一部大型望远镜、一部超灵敏接收器和一款名为“阿拉丁”的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风神”采集的数据将用于各种数值天气预报,有望显著提高气象预报准确度并增加对气候变化的了解。(来源:欧洲航空局、法新社等)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发布未来十年战略计划草案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发布《2019-2029年战略计划》报告草案,概述了WCRP未来10年的总体战略,主要目标是深化基础科学研究,提升对气候系统的基本认识,提高所有气候系统组分的预测技巧,改进模拟和预测,以及更好地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为实现总体目标,WCRP确定了6个科学重点,囊括了自然和人类强迫的影响以及整个气候系统的反馈,包括大气、海洋和水文环流变化的驱动机制与极端事件,地球周期性变化(全球能量、水和碳循环变化),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气候系统各要素的模拟及其耦合,通过对气候系统多变量、多尺度观测数据的整理、收集和存储促进创新研究,与全球各地的多部门开展合作等。(来源:WCRP)

  ECMWF推出全新大气垂直剖面图

  集合预报和高分辨预报的温熵图和露点变化图;高分辨率预报的风矢量图;以及三种不同类别的CIN和CAPE图。

  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根据用户需求,开发推出全新大气垂直剖面产品,能够把从地面到大气低平流层之间任意地方的大气可视化,将帮助预报员评估预测地球任意地点的大气状况和发生极端天气的可能性。大气垂直剖面产品包括几个面板,显示无线电探空仪测量的关键变量,包括温度、露点、风速和风向。一个单独面板显示有效势能(CAPE)和对流抑制(CIN)图,这些可以提供与恶劣天气相关的有用信息。(来源:ECMWF)  

  WMO称今年年底发生厄尔尼诺的可能性为70%

  9月10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厄尔尼诺/拉尼娜最新情况》称,到今年年底,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可能性有70%,虽然强度尚未确定,但几乎不可能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5月至7月,全球大部分地区延续了温度偏高的趋势,并伴随有极端天气,包括北欧创纪录的高温,以及日本、印度和东南亚发生的严重洪灾等。《厄尔尼诺/拉尼娜最新情况》对当前气候状况以及未来全球季节性气候进行了说明和展望。

  两颗英国地球观测卫星成功发射

  

  当地时间9月16日22时08分,两颗英国地球观测卫星NovaSAR和S1-4由从印度东南部安得拉邦的萨蒂什·达万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其中,NovaSAR为小型合成孔径雷达(SAR)技术试验卫星,配备6~30米中等分辨率S波段雷达成像有效载荷,并采用S波段固态功放技术,设计寿命7年。SSTL-S1-4为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适于城市规划、农业监测、土地分类、自然资源管理和灾害监测等多种应用,将使全球高分遥感卫星数据获取与运行服务得到增强。

  NASA发射激光卫星监测海冰与植被变化

  当地时间9月15日6时,一颗搭载有ICESat-2卫星的德尔塔2型火箭在美国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该卫星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目前最为先进的激光卫星,能够精确测量地球冰川、海冰和植被变化。ICESat-2卫星载有激光测高设备仪,可以通过确定光子从卫星到地球往返的时间测量高度。根据设计要求,该设备每秒发射1万次激光,光子往返的时间以十亿分之一秒计数。ICESat-2卫星除了测量冰川变化,还将测量森林、沙漠、雪和河流高度等其他数据。科学家可以利用新获取的冰川数据以及各类卫星与设备测量数据,更好地揭示冰川与其他风、洋流、气温、降水等海洋大气现象之间的隐藏关系。 (来源:N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