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工影响天气

华北瑞雪用了人工增雪手段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15日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作者:刘毅 赵贝佳

  “贫雪”的北方终于下雪啦!2月14日前后,华北地区出现入冬以来范围最大、强度最强的一次降雪过程。这雪,下得挺给力,带来了美丽雪景和清新空气,滋润了北方干渴的冬小麦。

  然而,就在人们的微信朋友圈被雪景照刷屏时,也流传着这样一个消息:这次下雪是人工增雪的方式。人工增雪用的炮弹含碘化银,请大家注意不要让孩子吃雪;玩雪后及时洗手,防止碘化银对皮肤的伤害;雪融化后的三四天内碘化银飘浮物多,记得戴口罩……

  好不容易下场瑞雪,难不成还“有毒”、对身体健康有害?蓝蓝天工作室采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

  所用催化剂对人体健康没有负面影响

  在接受蓝蓝天工作室独家采访时,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介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15日15时,针对13—14日的降雪过程,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山东、河南、陕西9个省份,开展地面增雪作业720次。其中,河北和山西两省还开展飞机增雪作业17架次,总飞行时长超过44小时。

  人工增雪,确实要使用碘化银催化剂。它真的有危害吗?

  在各地气象部门的辟谣文章中,蓝蓝天工作室去年9月的一篇报道被广泛引用,题目是《关注人工影响天气同生态环境关系》。当时,全国人工影响天气科技咨询评议委员会组织环境保护、相关高校、部队、气象等行业和领域的专家,专门针对碘化银等催化剂是否会造成环境污染,进行了论证。专家组认为,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目前人工影响天气使用的碘化银催化剂用量少、分布范围广,单位体积所产生的银离子浓度远低于国际和国内水环境质量标准,不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目前也没有证据表明人工影响天气会对生态环境产生长期的累积不利影响。

  由碘化银和辅助成分组成的碘化银催化剂,广泛应用于增雪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在作业时,主要通过燃烧方法获得碘化银溶剂粒子,1克碘化银催化剂在-15℃环境下可形成10的13次方到10的14次方个冰晶核,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所以播撒少量的碘化银催化剂就可以产生足够的人工冰核,达到作业要求,起到增加冰晶、增加降雪的作用。

  国际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究碘化银催化剂对环境的影响。美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对碘化银催化降水后银离子浓度的长期检测结果表明,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产生的银离子浓度低,对环境的影响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标准(饮用水中银离子浓度不得超过50微克/升)。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人工影响天气对环境的影响问题,多次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碘化银催化剂对生态环境没有产生不利影响。从2003年开始,北京市每年夏季在密云水库和官厅水库区域进行蓄水型人工增雨作业,并对水库水体进行银离子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水库银离子平均浓度为0.64微克/升,远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的50微克/升的国家标准。

  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专家、研究员李集明表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是局部的,使用催化剂是微量的,作业时间和影响范围是有限的。国内外的相关科学研究都表明,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统计,入冬以来(2018年12月1日至今),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3个省份,共开展地面增雪作业1752次。河北、山西、河南、青海、新疆5省开展飞机增雪作业86架次,总飞行时长约263小时。

2月14日,河南偃师市开展人工增雪作业。

  再说“人工降雪”,你就OUT了

  现代人工增雨(雪)活动开始于1946年。我国自1958年开始有组织地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人工影响天气是指为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的物理过程进行人工影响,实现增雨雪、防冰雹、消雨、消雾、防霜等目的的活动。

  作业的流程通常是这样的:通过天气雷达、探空仪、气象卫星、探测作业飞机等现代化探测设备,锁定合适的可以作业的目标云,此后,通过飞机、火箭、高炮、燃烧炉等把催化剂送入云中,人工干预云的演变,达到趋利避害的效果。

  现在,时常会听到有人说“人工降雪”“人工降雨”。实际上,这是过时的说法,更为科学、准确的说法是把“降”改为“增”。

  一字之差,涵义可大不相同。人工增雪,是利用天空中已有的降雪条件,通过人工干预、催化,使原有的降水变得更大,是“锦上添花”;而人工降雪,似乎是“无中生有”去造雪,是不科学、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实际上,何时、何地、如何进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都有严格的标准和规范,如果缺乏相应条件,人工增雪便无从谈起。

  如何评估人工增雪、增雨的效果,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因为人工作业时不能准确区分哪些雪是人工增来的,哪些是自然降下的。国内外大量人工增雪、增雨外场科学实验长期统计结果表明,正确运用人工催化技术,可增加的降水量一般为自然降水量的6%—25%。

  蓝蓝天工作室了解到,随着作业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益不断提高,人工影响天气在防灾减灾、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水资源安全保障等方面,发挥着日益明显的趋利避害作用。据气象部门统计,2012年以来,通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我国累计增加降水约2860亿立方米,累计减少冰雹灾害折合经济效益约7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