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进展

中国气象局出台松辽淮河太湖珠江四大流域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工作方案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27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

松辽流域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工作方案出台 推动服务由重点领域向多领域拓展

11月23日,中国气象局印发《松辽流域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3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松辽流域气象部门将聚焦提升全流域精准预报能力,推动全方位信息资源共享,强化流域气象服务意识,推动服务由重点领域向多领域拓展。

松辽流域位于我国东北部,域内国际、省际河流(含界河)较多,地理位置、战略地位特殊,在国家粮食安全、国防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及产业安全中具有重要作用。

方案聚焦监测精密,计划对标需求完善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强化高分卫星遥感监测评估应用能力,建立松辽流域气象装备共享及保障联动机制,加强观测数据处理及应用能力。针对预报精准,将持续完善气象水文监测及实况业务;提升流域分类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能力;强化全流域精细化气象要素网格预报业务,注重加强北上台风及东北冷涡暴雨预报能力,在细化流域划分基础上发展中小河流面雨量预报业务;建立流域界河客水监测预报服务业务;提升气象水文融合预报能力;构建流域气候预测业务系统;发展流域气候影响评估业务。对标服务精细,将组织跨部门开展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构建基于精细化气象水文预报模型的松辽流域风险预警和影响预报业务;聚焦东北平原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需求,开展水资源调度气象保障服务;提升流域生态安全、能源安全气象保障能力,尤其注重强化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监测和评价,提升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能力。

气象部门还将着力构建集约高效流域气象预报服务业务平台;加强流域科技支撑能力建设,组建流域气象水文专家团队。(作者:叶奕宏)

淮河流域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工作方案出台 高质量服务流域经济社会发展

11月23日,中国气象局印发《淮河流域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3年)》(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将在2023年初步建成以气象现代化建设为基础支撑、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以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为标志的淮河流域气象业务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淮河流域综合观测、预报预测和气象趋利避害能力,基本形成平台集约高效、协同创新的新格局,高质量服务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等省和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

淮河流域人口密集、资源丰富,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是旱涝灾害最为频发的地区之一,也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中原经济区的共同覆盖区域。

在提高精密监测能力上,将开展淮河流域自动气象站升级改造、湖泊及支流沿线生态监测网建设,提升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精细化探测能力;强化卫星数据获取与处理能力和多源卫星资料融合技术应用,增强高分卫星与风云四号卫星遥感监测能力;完善气象观测数据检验、评估和订正方法等技术规范,实现流域气象服务大数据汇聚。为提升精准预报能力,将加强流域气象监测及实况业务,完善流域精细化降水预报业务,强化中小河流面雨量预报,发展精细化气象水文预报模型、气候预测业务、气候影响评估业务,强化气象与水文融合。围绕精细服务,将开展流域城市暴雨内涝影响预报和风险预估业务、流域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航运安全保障气象服务、流域生态质量气象评估服务,推进温室气体及碳达峰碳中和监测评估,研发风险预警和影响预报产品,进一步提升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服务能力。

气象部门还将紧扣流域气象协同创新,加强流域防灾减灾、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保障能力;优化流域气象预报服务业务平台,建立交互功能更强大的新一代流域气象业务系统;完善淮河流域气象中心定位和运行机制,重点加强流域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和运行维持。(作者:王亮)

太湖流域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工作方案出台 加快建设区域联防部门联动常态化机制

11月23日,中国气象局印发《太湖流域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3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要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在国家级业务单位指导下,发挥太湖流域气象中心牵头作用,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气象局协同配合,进一步发挥流域气象保障服务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互促进作用,逐步解决流域气象水文业务发展核心关键技术问题,加快建设区域联防、部门联动的常态化机制,提高流域综合防灾减灾水平。

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核心区域,滨江临海、地势低洼,是全国城镇化率最高的地区,具有典型的城市群特征,是我国防洪防汛工作的重点区域。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实施,对太湖流域气象保障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方案聚焦监测精密,将完善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在气象灾害多发易发区加密监测站网;建立太湖流域气象水文数据库,建立完善流域气象观测数据处理业务。围绕预报精准,将加强水文、水上交通气象监测及实况业务,建立完善太湖流域和长三角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发展中小河流面雨量预报业务、精细化气象水文预报模型、气候预测业务和气候影响评估业务等;强化气象与水文、水上交通交叉融合,开展中小流域致洪降水预报与气象风险预警。针对服务精细,将提升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完善上下游联动、环太湖互动的区域联防机制,开展河网密集型流域特色气象灾害风险普查、研发风险预警和影响预报产品,提高关键区卫星遥感的生态监测评估应用能力等。(作者:谷星月)

珠江流域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工作方案出台 构建信息共享协同创新保障有力新格局

11月23日,中国气象局印发《珠江流域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3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到2023年,珠江流域的综合观测、精细化预报预测和风险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与保障、水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气象服务不断优化,建立多部门信息共享、协同创新、保障有力的新格局。

作为我国第二大、第三长河流,珠江年径流量超过3492亿立方米,居全国江河水系第二位。珠江流域地处季风强降水区,暴雨频繁,洪涝灾害严重,且降雨分布不均,防汛与抗旱对气象服务要求高。强化大湾区水安全保障也对流域气象服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围绕提高精密监测能力,将优化站网布局,丰富监测要素,扩大强天气监测覆盖面;建立气象观测质控和共享业务,增强数据获取时效和保障能力。聚焦提升精准预报能力,将加强流域气象水文监测及实况业务,提高流域强对流天气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提升区域数值预报水平,提高流域降水预报预测精准度,加强中小河流面雨量预报业务。针对提高精细服务能力,将围绕粤港澳大湾区防灾减灾、生态文明、水安全等服务需求,提升大湾区气象保障服务能力;提高关键区卫星遥感的生态监测评估应用能力,发展流域气候影响评估业务,研发气象水文融合的风险预警和影响预报产品等。

此外,依托泛珠三角合作机制和中国气象局-河海大学水文气象研究联合实验室等平台,将着重强化流域气象科技协同创新,加强重点科技问题联合攻关、加快流域气象水文专家团队建设。(作者:刘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