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进展

地形和潜热影响西南低涡东移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13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9月3日,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青藏高原气象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专家在《地球物理研究杂志:大气》上发表研究称,在西南低涡东移期间,闭合涡旋不是一个持续的维护过程,潜热在维持西南低涡持续东移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作为我国西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降水天气系统之一,发源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及四川盆地区域内的西南低涡,常被认为是诱发川渝地区暴雨洪涝灾害的“罪魁祸首”。事实上,西南低涡不仅对川渝地区有重要影响,当其移出四川盆地且沿偏东方向持续移动时,也会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一系列致灾性强降水过程。

该研究针对长江上游二阶地形(主要指106°E-112°E,28°N-34°N范围内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之间由秦巴山地、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和鄂黔山地等构成的地形过渡区,其对应的高程范围为500~2000米)影响下的潜热加热对东移西南低涡的反馈机制开展相关研究。

结果发现,东移西南低涡在穿越二阶地形区时,通常在迎风坡一侧经历了闭合涡旋流场结构的分解过程(低涡减弱阶段),而在背风坡一侧经历了闭合涡旋流场结构的重建过程(低涡增强阶段)。低涡增强期间,在二阶地形下游诱发的局地强降水过程具有显著的冷云微物理特征,潜热的垂直剖面相应地表现出“双峰”特征。此外,二阶地形区下游活跃的大气对流活动为水蒸气的进一步垂直输送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

7月11日,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观测点,科研人员 正准备施放探空气球。宋云帆 摄影

“研究纠正了过去关于西南低涡东移特征认识上的偏差,不仅揭示了相变潜热对二阶地形下游西南低涡系统中闭合涡旋流场重建过程的反馈机制,也进一步构建了二阶地形区背风坡地形影响下相变潜热加热与西南低涡东移之间的内在关联机制。”该论文通讯作者、青藏高原气象研究院研究员蒋兴文说。

(作者:李超 吴鹏 责任编辑:蒋芷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