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看台

"虎头蛇尾" 今年的梅雨很特别?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29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时值“七下八上”,华北雨季已开启,但截至目前,梅雨季仍未完全结束,且今年南方天气舞台上的高温也大有和梅雨“平分秋色”甚至还“技高一筹”之势,不得不说,今年的梅雨有些“虎头蛇尾”,且“实力”总体偏弱。

入梅早出梅迟 强度总体偏弱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在梅雨国家标准定义的三个主要梅雨监测区域江南区、长江中下游区和江淮区中,江南区和长江中下游区已于7月8日出梅,但江淮区仍未出梅,导致今年梅雨季迟迟未能结束。

回顾今年的入梅时间,江南区和长江中下游区于5月29日入梅,分别较常年偏早11天和16天,江淮区于6月23日入梅,与常年一致。从出梅情况看,江南区和长江中下游区于7月8日出梅,分别较常年偏早两天和8天,梅雨期长度均为40天,分别较常年偏长9天和8天。

三个区域的降水量数据显示,江南区为426.1毫米,较常年偏多7.9%,长江中下游区为258.3毫米,较常年偏少18.8%。尽管江淮区还未出梅,但已有的降水数据显示,今年较常年明显偏少。

国家气候中心分析今年梅雨的主要特征,指出今年入梅偏早,梅雨期偏长,雨带南北摆动不稳定,梅雨强度不强。具体来看,今年江南区入梅时间为1951年以来第5早,长江中下游区入梅时间位列1951年以来第4早,梅雨期均偏长。相对于往年连绵不断的持续降水,今年梅雨期降水季节内变率大,南北摆动特征明显,并在间歇期伴有阶段性高温,梅雨强度总体偏弱。

导致梅雨上述特征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南海夏季风爆发、东北冷涡、台风活动和今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不稳定等都是影响因子。

5月下旬,伴随南海夏季风偏早爆发,我国进入主汛期时间偏早。5月底,主雨带推进到长江中下游,江南区和长江中下游区入梅,6月初开始,东北冷涡活跃、强度偏强且阶段性南压,使副高逐渐南落,导致6月上旬至中旬前期江南梅雨持续,6月中旬后期,副高再次北抬,梅雨区降水增多,江淮区在此期间入梅,6月底至7月初,受副高北抬、台风北上及残留低压共同影响,江南中西部至华北南部降水量增多,台风北上后,副高加强西伸、伊朗高压东伸、大陆高压增强,江南区和长江中下游区于7月8日出梅。

梅雨或不再有“非典型”之说

鉴于今年梅雨和往年相比确实有些“个性”,有人问,这是否就是非典型梅雨呢?

对此,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解释说,根据国家标准,非典型梅雨的说法目前已不再被提及。“空梅、丰梅和二度梅等是专业术语,有明确的定义,但非典型梅雨起源于长江中下游传统的5个站的监测,在一条河道上找不到梅雨中心,则认为梅雨变得不典型。后来也用于网络调侃,属于非正式词语。”

梅雨是东亚夏季风阶段性活动的重要产物,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在2013年中国气象局《梅雨监测指标业务规范》及2017年《梅雨监测指标》国家标准颁布前,梅雨监测依据长江中下游的5个气象站来判别梅雨的特点,判别是否是非典型梅雨,尤其以2000年至2009年我国汛期主雨带位置偏北,降水中心在淮河流域时期非典型梅雨概念最为盛行。

而实际上,梅雨除了有强弱之分外,在空间上落区位置也有很大的差异,包括江南区、长江中下游区和江淮区,有些年份某区域可以出现空梅现象,因此,认识了梅雨的时空差异特点,非典型梅雨概念便不再提及。周兵说,梅雨中心位置可以偏南,也可以偏北一些;梅雨强度可以是枯梅,也可以是丰梅,甚至是“暴力梅”。我国范围内梅雨季节与东亚夏季风一样,不会在哪一年找不到梅雨、找不到季风,但在某地或某区域,梅雨现象或可以不突出,表现为空梅。

新、旧气候态切换 梅雨期各指标有差异

世界气象组织规定,气象要素和气候变量的气候平均值是其最近三个整年代(最近的30年)的平均值或统计值,需要每隔10年进行一次更新。

为保证与国际气候业务和服务工作的一致性,自2022年1月1日起,我国各级气象部门的气候业务正式启用1991年至2020年的气候平均值。

国家气候中心完成了新(1991年至2020年)、旧(1981年至2010年)气候态下关于气温、降水、海温、雨季进程、关键环流等气象要素和气候变量的对比分析技术报告。

研究表明,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降水强度逐渐增强。我国季节平均降水量的新、旧气候态差值分析表明,新气候态下夏季长江以南地区降水量较旧气候态增加最为显著,可达30毫米到50毫米,局部超过50毫米;而新、旧气候态下我国主要雨季起止日期、持续时间及累计降水量总体差异不大,但与旧气候态相比,新气候态下的梅雨期开始和结束日期、持续时间、累计降水量等均有所不同,其中,新气候态下江南区、长江中下游区梅雨期累计降水量比旧气候态增加超过30毫米,变化幅度达到旧气候态值的约10%到15%。

周兵认为,更换气候态,在一些指标和参数上可能有差异,但梅雨的总体结论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现代气候业务是一种研究型业务,因此,在科学传播中也要适应时间、空间变化带来的细微变化。(数据信息截至2022年7月26日,截至28日,国家气候中心未宣布梅雨季结束)

(作者:宛霞 责任编辑:张明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