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看台

承厚土之德 具水泽之美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11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吟咏之地,在今天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湿地。

没错,芦苇丛丛的滩涂,云气团团的湖泊群,蛙声处处的池塘,稻穗沉沉的稻田,甚至河流、湿草甸、绿洲、河口、三角洲、红树林、珊瑚礁、水库和盐田等,无论是自然神工还是人力斧凿,无论是长久或暂时存在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乃至湿地毗邻的河岸和海岸地区,以及岛屿或低潮时水深超过6米的海洋水体,都是湿地。

湿地被划分为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等5类34型,而它们共同的特征就是——

“美”,湿地之美,不需赘述。它们往往是陆地与水体的过渡地带,承厚土之德,具水泽之美,得天独厚,自成画卷。

“润”,“陆”和“水”双重禀赋完美互补——当洪水来临时,湿地看似成了一片静默的汪洋,但在看不见的地方,汹涌的水被底层土壤充分吸收,往下游而去时其暴烈程度已大大削弱;而土壤中积蓄的水,在旱象露头时又会缓慢析出,成为周边河流和地下水的有力补给。中国科学院研究显示, 三江平源沼泽湿地蓄水达38.4亿立方米,由于饶河上游大面积河漫滩湿地的调节作用, 能将下游的洪峰值削减50%。

“灵”,湿地承载着丰富的陆生和水生动植物资源,形成了其他任何单一生态系统都无法比拟的天然基因库,以地球陆地面积6%的体量,为地球20%的生物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而栖身其中的植物又是净化污染的“能手”。当水流在这里放慢脚步,水中承载的毒物和杂质(农药、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块头”较大的往往就此搁浅,颗粒较小的也多被微生物、植物“捕获”,并充分吸收、分解、过滤。

湿地能通过水分循环来改善局部气候和空气质量。随着湿地的水分蒸发,调节了湿地周边的小气候,使空气清爽宜人。

更重要的是,湿地植物活着时大量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死去后,残体在湿地上形成疏松的泥炭层——碳元素便以固态形式保存了下来。湿地中储存的大量有机碳,很可能因为外界环境改变,或人类行为破坏被氧化释放,反而加剧温室气体排放。

所以,破坏湿地,不仅仅是撕毁了钟灵毓秀的美,掘开了蓄洪抗旱的“天然蓄水池”,湮灭了惠及后代的“物种基因库”,更是在所有生命生存的地球平衡代谢的脏器上扎了一刀。

(作者:叶奕宏 责任编辑:闫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