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看台

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查的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12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识别重大气象灾害的风险水平,可为气象灾害防御打出提前量。防范灾害风险,首先是灾前“防”,也就是摸清该区域所要预先防范的自然(气象)灾害。对此,从2020年起,中国气象局在国省市县四个层级,分别组织开展了第一次全国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

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查”是基础,“用”是关键。普查成果如何赋能防灾减灾,为气象灾害防御打出提前量?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本期科普看台聚焦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邀请相关专家就此作出解答。

专家顾问: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主任 王国复

“摸清家底”——

让气象灾害风险可预可防

2022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出现了历史罕见的高温干旱。国家气候中心对干旱风险的评估指出,长江中下游多地将发生夏秋连旱,建议密切关注夏秋连旱对人们生产生活、森林火险、水资源及电力保供等方面的影响,做好抗旱应对准备。对此,相关部门提早谋划水库蓄水,为后期抗旱储备了宝贵水源。

此次干旱风险评估及成果应用,是我国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场景之一。

为何普查——摸清气象灾害风险底细

摸清全国气象灾害风险底细,客观评价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高风险区域,识别重大气象灾害的风险水平,可为气象灾害防御打出提前量。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部署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建设,强调自然灾害防治首先要掌握风险隐患底数,开展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趋多趋重,统计显示,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我国自然灾害损失的70%以上。因此,在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中,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主任王国复介绍,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一方面是摸清全国各地气象灾害风险的底数,即某一区域主要灾害种类、发生规律及机理、灾害影响及损失等;另一方面,客观识别主要灾害的高中低风险区域,并对不同区域、不同灾种的风险水平,包括风险等级、综合指数等进行评估。

2022年9月,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小组在福州市马尾区开展热带果树高温干旱灾情调查和技术指导。图/姚梦圆

从2020年开始的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完成了对气象灾害致灾因子的调查与评估,即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全面获取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致灾因子信息、特定承灾体致灾阈值,评估主要气象灾害的致灾危险性等级,建立主要气象灾害事件库,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台风、暴雨、干旱、低温、高温、大风、冰雹、雪灾、雷电和沙尘暴等10大类气象灾害,编制各类气象灾害的风险区划。

如何普查——新技术手段和方法体系介入

王国复介绍,普查的技术路线为调查-评估-区划。其中,调查是核心,评估是客观认识灾害风险和隐患点的重点,区划是综合体现。

与常规调查不同,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一项技术创新工程,涉及灾害种类多、技术含量高、应用属性强。以暴雨及其影响普查为例,专家组对1951年以来全国暴雨灾害事件、影响范围、强度等因素进行了综合、科学识别。

为保证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顺利实施,中国气象局成立了由国省两级共84名专家组成的普查总体技术组,编制系列技术标准,做到全国一盘棋。

王国复介绍,无论是客观评价各地区灾害特征、综合风险水平、承灾体脆弱性水平,还是建立分级历史灾害事件数据库,研制多尺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区划等产品,都需要建立一套风险评估技术体系。

成效怎样——

普查成果实现初步应用

王国复介绍,此次普查成效显著,摸清了全国气象灾害风险水平,建立了气象灾害风险和致灾因子数据库,形成了非常重要的技术成果和技术体系,包括客观化的灾害监测识别、致灾危险性评估、风险评估模型和指标、风险等级划分等;形成了一整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体系,还培养了一支风险评估技术队伍,形成了一系列国省市县风险评估区划成果。

总之,摸清底细有助于提升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和灾害防范能力,为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及时有效开展气象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更为重要的是,部分普查成果已经开始初步显现效益。

王国复表示,目前的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此前的气象灾害预警,多为线性的、单维度的,这类预警大家理解起来非常容易,但用于具体指导重大灾害的防范作用有限。基于综合风险的高温风险预警及预估是立体和多维度的,包括灾害事件的持续时间、综合强度以及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行业影响等,这需要综合立体的研判结论。

总之,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中,“查”是基础,“用”是关键,也是最终落脚点。将所“查”之成果应用于“防”,从源头上减轻灾害风险,真正把气象灾害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简菊芳)

提高灾害风险预警能力——

看普查成果如何赋能防灾减灾

“从2019年到现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调查了2297场暴雨、507个台风、1900多个低温灾害事件,开发了31项省级软件系统,编发了20个技术规范标准,形成多种形式的风险普查成果。”将这些数字铭记于心的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主任王国复如数家珍,目前,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以下简称“风险普查”)落地见效,新的理念也在灾害防御中悄然应用。

海量成果是怎样落地应用的

海量的高质量数据已经取得,如何运用是值得思考的命题。“普查的目的在于成果的应用,普查的效益也体现在成果的应用。”王国复肯定地说,“科技成果要应用、要落地,不是只拿出一张灾害图、几个数据就完成任务了,而是要结合即将或正在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通过客观化气象灾害风险预估业务的实施,发布灾害风险预估产品,形成实时滚动的潜在风险估值,逐步建立全国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使普查工作取得实效”。

比如,同样量级的暴雨,给城市和农村带来的灾害不一样;同样量级的大雪,对平原和山区造成的影响也不相同……面对不同的灾种,需要以正确的灾害风险分析成果,尤其是灾害风险普查为基本依据,做好基层地区的排查,找出隐患、查出各类气象灾害发生规律及影响,提出可行性方案,为灾害发生时及时预警和防范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

图为江西省气候中心工作人员在宜丰县实地勘察山洪沟淹没面积,调整淹没模型阈值 图/赵冠男 文/邓敏佳

通过前期大规模普查,近年来,国家气候中心取得一大批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估成果,累计获取致灾因子662万余条,制作风险评估与区划图件类成果2万余套。基于普查成果,各级气象部门经过科技转化和集成开发,研制了灾害风险预估模型,开发了不同尺度灾害风险预估产品,有效支撑了防灾减灾决策服务;随着“气象灾害风险预估业务试点建设方案”的实施,综合风险普查取得的数据、产品、技术标准等成果还将在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体系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外,深入挖掘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在区域发展规划、城市防灾减灾、重大工程实施保障、站网优化布局、风险预警指标改进等方面的应用,有力支撑了北京冬奥会、川藏铁路建设、超大城市重大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等。

“综合风险普查就像健康体检,让我们能够对症下药,药物起效后,高效治理顽疾。”王国复形象地比喻。

防灾减灾中大显身手的高质量数据

王国复表示,普查成果的深入应用,本质就是要提高我国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特别是要提高风险预警能力。

此次灾害风险普查生成了大量的高价值数据和产品,为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提供了重要基础。运用普查数据成果,促进客观定量的气象灾害风险预估业务建设,将实现灾害性天气预报向灾害风险预估的转变,更好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提升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

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需要摒弃传统的预报预警思维,掌握气象灾害规律特点,根据调查形成灾害事件库和信息矩阵,充分用好普查成果,针对不同区域和成灾评估分析调整风险预警阈值,实现基于灾害影响的预报和基于风险的预警,提高气象预警的先导性、针对性。

“在干旱大面积发展之前提醒水库蓄水、在用电高峰到来之前提醒能源单位蓄电、在台风来临之前预估出台风可能造成的损失……这些例子,都是灾害风险普查助力防灾减灾的典型案例。”王国复对此介绍,针对2022年长江中下游及川渝地区的高温干旱,气象部门签发了97个干旱预警,对影响区域的相关水资源规划、防旱抗旱工作起到极大作用;针对台风“烟花”,国家气候中心发布8期灾害风险预估,从“烟花”陆上徘徊、超长待机到最终影响结束,滚动发布预估产品,有助于受影响地区提前部署防台风措施,降低经济损失。

在未来,通过普查形成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可以指导全社会科学设定各个区域基础设施的气象灾害防御标准,更有利于推进韧性城市、韧性乡村的建设,从根本上提高各地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唐淼)

以灾害风险预估为主导

——新型防灾减灾模式怎么建

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引发的灾害呈现出长期性、突发性、巨灾性和复杂性等新特点。

全球气候变化给气象灾害风险的监测、预警和防御带来新挑战。首先,气象灾害事件的发生更具不确定性,这需要我们在不同天气尺度、不同精度上加强灾害风险的监测和影响评估,防范“黑天鹅”事件出现;二是防灾减灾难度加大,要做好灾害防御工作,急需建立以风险预报为主导的新型防灾减灾救助模式,在防灾减灾决策服务中充分发挥灾害链各节点的力量。

2016年12月1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到要努力实现从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为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从灾害天气预警到灾害风险预估

王国复表示,对气象行业而言,要做到“三个转变”,树立灾害风险理念,从线性单维度的基于阈值的灾害预警,逐步向立体多维度的灾害风险预评估拓展。比如,同样是监测高温,原来可能主要依据气温上升的阈值来触发高温预警发布,转变为灾害风险预评估后,除了要关注气温极值阈值,还要关注高温事件的持续时长、综合强度、影响范围,以及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影响的行业等,需要进行综合研判;受高温过程影响,当地是否有持续干旱风险?是否有形成森林山火的气象条件……灾害风险预估需要考虑各方面因素,关注事件的周期性、预报复杂性均大大增加,但对于灾害链条整体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做好灾害风险综合预评估,是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需求。它要求我们对灾害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做到心中有数,摸清灾害的底数和发展规律,还要客观认识全国和各地区致灾风险水平、承灾体脆弱性水平、灾害综合风险水平、综合减灾能力和区域多灾种特征等。将致灾因子、承灾对象、孕灾环境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针对不同区域进行成灾评估分析,调整风险预警阈值,提高气象预警的先导性、针对性,促进防灾减灾关口前移。

图为2022年11月有关低温、干旱等灾害的全国综合风险预估 国家气候中心供图

布局交叉学科 构建灾害风险管理业务体系

据统计,在所有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比70%以上。

王国复介绍,目前我国已经逐渐建立了综合、立体、高效的灾害监测网络、高分辨无缝隙的气象预报体系、灾害风险早期预警和有效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等来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灾害风险,但对极端天气的防范应对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2016年,国家气候中心就敏感捕捉到了发展高影响天气预评估业务的重大需求,逐步发展包括台风、暴雨、干旱、高温、低温等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模型,基于数值预报产品和客观化气候预测模式产品,追踪天气发展,定期推出灾害风险预估产品,及时提供给决策部门,为防灾减灾决策服务提供支撑。在台风“烟花""暹芭"及2022年长江流域高温干旱过程中,多期超前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快报》产品,经过层层传导传递给灾害链条上的各个节点,拉紧了联合防御的安全网,为可能出现的风险打出了提前量。

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是交叉学科,不仅涉及大气科学,还需要了解灾害的形成机理、分布、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需要考虑灾害带来的影响及灾害的放大效应等。在构建风险管理业务体系中,要有意识地布局交叉学科,推动灾害链条上不同力量进行综合研判,才能为国家决策提供更加可靠的服务。(张娟)

(责任编辑:张明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