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俗语说“春争日,夏争时”,眼下,“三夏”大忙正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火热开展,那么,今年夏收、夏种“天”如何?有哪些气象灾害与病虫害需要重点防御?“龙口夺粮”的背后有哪些气象科技助力?本期科普看台带您了解“三夏”可能遇到的气象灾害风险,应采取哪些预防措施,将风险化解在“事前”,共绘“好丰景”。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凫城镇,夏收夏种正在进行。 图/文 王启蒙
“三夏”的“天”,主防哪些“搅局者”?
步入“三夏”时节,我国北方气温不断攀升,各主要小麦产区面临干热风的不利影响;南方则因汛期降雨、强对流频发,有农田渍涝、病虫害等风险。在夏收、夏种、夏管关键时期,要格外关注哪些天气?如何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坏天气来“搅局”?
5月19日,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健跳镇上敖村葡萄种植基地,农民在采摘葡萄。 图/文 林利军
1号搅局者——干热风
干热风是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灾害性天气,它往往出现在小麦抽穗、扬花、灌浆的关键时刻,其形成与每年初夏我国内陆地区出现的热低压有关。当日最高气温32℃以上,14时的风速达到2米每秒以上、空气相对湿度低于30%时,即达到干热风的发生标准。
干热风主要影响华北平原、西北地区和黄淮地区等地的小麦主产区,其能导致作物蒸腾作用加剧、水分平衡失调、光合作用降低,最终可能引起作物严重减产。为防止干热风影响,每年气象部门会根据温度、湿度和风的大小,发布干热风风险等级指标。
在防御干热风的主要区域华北、西北和黄淮地区,应选用抗干热风品种、早熟或中早熟品种,以避免干热风造成的危害。此外,还需在小麦拔节期喷洒草木灰;在小麦孕穗、抽穗和扬花期追加肥料,增强抗御干热风的能力;在麦收前两周至三周灌浆期浇好灌浆水,确保小麦根系有足够的水分。在日常田间管理中,根据干旱程度适时浇水,以增强麦子长势。
2号搅局者——强对流
“三夏”关键时节正是强对流天气频发、天气变化剧烈的时候。
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等,都可能在夏季午后突然出现。此时经过阳光一上午的照射,地表附近的热空气被加热到极限,产生强烈的上升气流。在这种剧烈对流中产生的天气现象,突发性强、破坏力大——雷暴大风易导致农作物倒伏,暴雨会造成农作物被淹,冰雹常常砸毁农作物,甚至使其绝收。
农户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预警,提前做好防范。在降雨间歇,抢晴收获小麦;降雨来临时,及时清沟排水,开沟理渠;降雨发生后,须加深排水沟,减少烂根现象。对于受大风影响倒伏的植株,及时加固扶正,培土追肥,使其恢复生长。
3号搅局者——“烂场雨”
“烂场雨”是小麦成熟收获期间出现的多雨寡照天气,多发生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主要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江淮、江汉等地区。
这时,由于大气环流形势转换,雨季到来,北方冷空气陆续补充南下,与南方暖湿气流交汇,形成一个覆盖宽广、移动缓慢的云雨带,从而出现大范围的连阴雨或暴雨天气。
“烂场雨”不仅会导致农机无法下地收获,成熟的麦子无法及时收晒,还会造成小麦脱落,掉在地里烂种霉变;而没有脱落仍长在穗上的麦粒,也面临发芽、霉变的风险,导致产量减少。
对此,麦收区应提前做好农机调度,抓住晴好天气推进麦收进程,如遇“烂场雨”,则要加快对土壤过湿地块排水降渍,争取农机尽早下地。小麦收获后要做好科学摊晾与通风储存工作,及时烘干避免发芽霉变。
那么,今年夏收、夏种“天”如何?5月21日,中央气象台发布今年第一期全国夏收夏种气象服务专报,指出今夏大部时段天气条件较好,利于开展夏收夏种。预计未来10天,北方冬麦区大部时段多晴好天气,土壤墒情适宜或轻度缺墒,利于冬小麦灌浆成熟;预计26日至27日江淮、江汉、江南等地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夏收作业将短暂受阻。预计6月,西北、华北和黄淮冬麦区大部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大部地区降水接近常年或偏少,气象条件总体利于冬小麦收获晾晒;但河北、山东等地气温偏高,需关注干热风天气的不利影响,此外温高雨少可能导致部分地区墒情偏差,不利夏种。
建议北方冬麦区各地要做好“一喷三防”工作,缺墒严重地段可小水细浇,减轻干热风危害,促进小麦灌浆充分,以提高千粒重。西南地区东部、江汉、江淮西部等地抓住晴好天气,避开降水时段收获成熟冬小麦和油菜,做好晾晒和通风存储,防止发芽霉变。黄淮南部、江淮东部等地做好农机调度,合理安排机收作业时段,有序推进夏收。此外,各地需做好大风、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的防范工作。(作者:李悦)
“三夏”农作物,主防哪些病虫害?
“三夏”期间,气温逐渐升高,雨水增多,农作物迎来了生长的黄金期。然而,各种病虫害也悄然出现,威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影响粮食产量安全。“三夏”期间,作物会“患”上哪些病虫害?又该如何防范和应对?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龙圩区大坡镇交村村生态蔬菜种植基地,农民喷洒微生物制剂,科学控制病虫害,提高种植效益。 图/文 颜桂海
病虫害是病害和虫害的统称。病害主要由真菌、细菌和病毒引发,而虫害则是由有害昆虫诱发。“三夏”期间,玉米、水稻、棉花、大豆等农作物都面临着不同病虫害的威胁。
草地贪夜蛾对玉米“情有独钟”。它们啃食玉米叶片,直到叶子枯黄。吃光叶片后,它们会转而攻击玉米的花丝,导致果穗缺粒。玉米螟也是玉米产量和品质的一大威胁,它们从玉米心叶期开始蛀食叶肉,造成“花叶”;抽穗后则钻蛀茎秆,导致雌穗发育受阻而减产;穗期更是蛀食雌穗、嫩粒,让玉米品质大幅下降。玉米南方锈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它的症状表现为叶片上初生褪绿小斑点,很快发展成为黄褐色突起的疱斑,严重影响作物光合作用。玉米大(小)斑病在国内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它们会导致玉米叶片出现病斑,严重时几个病斑互相连接,叶片因此提早枯死。
稻飞虱,这个“空中刺客”,在春夏之交,从南到北,在我国农区周期性迁飞。它们不仅刺吸水稻汁液,刺伤植株,还破坏输导组织,导致水稻生长缓慢、分蘖延迟、空瘪粒增加。它们还是水稻病毒病的传播者,一旦感染,水稻便会倒伏,产量大幅下降。而稻瘟病菌会让水稻产量损失严重,稻瘟菌主要侵染水稻地上部位,由于侵染点不同引起的病症和病害程度也不同,其中叶瘟和穗颈瘟较为常见。在水稻抽穗灌浆期,穗颈瘟的发生甚至能造成高达80%的产量损失。
马铃薯晚疫病,又称马铃薯瘟,是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之一。它主要危害茎、叶和块茎,一旦感染,植株便会提前枯死,产量大幅下降;大豆根腐病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和黄淮大豆产区,会导致烂种、死苗、根腐和茎腐,让大豆生长受到严重影响;棉铃虫,这种“钻心虫”,不仅危害棉花,还攻击玉米、高粱等多种作物。它们蛀食棉花的蕾、花、铃,导致棉花减产,品质下降。
预计今年夏季,华南大部及云南东部草地贪夜蛾偏重发生气象风险高;东北和华北等地玉米螟、黏虫等喜湿类玉米病虫害易偏重发生;江淮、江汉、江南北部、四川盆地及贵州北部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以及稻瘟病等病虫害可能偏重发生和流行,草地贪夜蛾、水稻“两迁”害虫可能随盛行西南气流北迁过程中大量沉降至长江流域为害;新疆大部等地蝗虫发生发展气象风险高;玉米南方锈病随台风气流北上传播扩散风险较高,影响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
面对这些农田里的“隐形杀手”,如何防范应对?农户要关注气象监测预警,选择抗病抗虫性强的品种种植,合理耕作和施肥增强作物抗病虫害能力都是必要之举。俗语道“旱生虫,湿生病”,气象条件是病虫害发生流行的关键因素之一,应及时关注天气变化和气象部门发布的病虫适宜气象条件的监测预报,调水调肥,合理除草和喷药,将病虫害发生的风险化解在“事前”。
此外,还可以采取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对抗病虫害,如改善田间环境,减少病虫害的栖息地;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因素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或利用化学药剂来直接杀灭病虫害。需要注意,使用化学药剂一定要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方法,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作者:刘蕊)
气象科技智斗“拦路虎”
风吹麦田千重浪,又到一年“三夏”时。眼下,夏收夏种夏管“画卷”在我国广袤大地上铺陈开来,而面对烂场雨、干热风、病虫害这些“拦路虎”,气象科技“大显身手”。监测系统、卫星遥感、智能网格预报、风险评估等技术手段齐上阵,气象部门用“技术活儿”全力守护麦田丰收希望。
与虫斗——精准监测迁飞虫
时值“三夏”,高温、高湿时常出现,农业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是粮食生产中的重要环节,“虫口夺粮”也是“三夏”生产中必经的一道“关卡”。我国各地气象部门通过研究气象条件与病菌、害虫等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不断提高病虫害防治产品的定量化、精细化水平。
空中的飞虫如何被发现?“空中生物迁飞高度一般在500米至2000米,属于天气雷达的有效探测范围,天气雷达可以追踪这些空中迁飞生物。”吴东丽介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利用天气雷达空中生物识别技术,对典型迁飞性昆虫的“足迹”进行监测。尤其在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其不仅可以清晰、动态地描述空中迁飞鸟类和昆虫起落区域、飞行高度、种群数量及运动轨迹等迁飞全过程,还对改进迁飞模拟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预报结论为科学精准防控病虫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有了这个系统,我随时都能看到果树的生长情况,果树有啥病,啥时候驱虫,我都有了准确的判断。”陕西省延川县果农杨延进开心地说。今年,延川县气象局建成了当地首套果园病虫害监测系统,其由可视化智能识别虫情测报系统、智能孢子捕捉系统、智慧联网型太阳能频振杀虫灯、网络高清智能录像系统等设备组成,可自动完成虫情信息、病菌孢子、农林气象信息的图像及数据采集,并上传至云服务器。农户通过互联网可对作物实时进行远程监测与诊断,实现对果园病虫害的实时监测和智能化防控,为果园的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防病害——作物长势“早”知道
天气气候条件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着直接重要的影响,当灾害天气来临时,如不能及时采取措施,作物可能极容易染上“疾病”。
怎样提前得知农业气象灾害信息?国家气象中心在原有的“分作物、分灾种、分区域”全国农业气象灾害格点产品基础上,结合作物分布情况,优化农业气象灾害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新增全国公里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产品,并将产品分辨率从5公里提升到1公里。“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国家气象中心细化连阴雨、小麦干热风、高温热害、低温冷害、渍涝害等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格点预报产品,提高了《全国夏收夏种气象服务专报》《全国农业气象服务专报》《全国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等服务产品的精细化水平。”王纯枝介绍。
作物的生长趋势也能被监测吗?在江苏,气象部门基于多源卫星遥感数据,绘制出今年全省小麦气象适宜程度趋势预测空间分布图。“小麦在不同的生长期具有不同的光谱反射特性,而通过多源卫星遥感,正好可以捕捉到小麦在可见光、近红外和短波红外等多个波段的反射率变化。例如,健康的小麦在近红外波段会有较高的反射率,而在红波段则会有较低的反射率,分析这些光谱数据,可以判断小麦的生长状况。”徐敏解释,“另外,结合地理信息系统,通过空间分析可以将遥感数据与地表信息、土壤数据、气象数据等整合起来,对小麦长势进行更加精细的分析。”
而针对小麦可能发生的赤霉病,江苏气象部门建立小麦赤霉病气象预测模型,实现13个市的小麦赤霉病气象条件趋势预测,为广大种植户提供直通式小麦赤霉病气象等级预测服务。河南气象部门利用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数据,动态监测小麦发育进程,基于智能网格预报产品,为6市56个重点县提供小麦赤霉病防控精细化气象服务。(作者:林禹彤)
如何制作一份病虫害防治预报?
气温渐升,大江南北开启了繁忙的农事活动。随着农作物的生长,病虫害也越来越活跃,它们的发生、变化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面对病虫害对农作物的“不依不饶”,气象部门及时出手,制作出防治各类病虫害的气象预报预警产品。
天气高温、高湿,正是病虫害的高发时期,需要及时针对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农作物,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才能为高产稳产打下基础。在河南,每年4月中旬到5月上旬是小麦赤霉病的易发期。赤霉病病菌适宜发育的温度为24℃至28℃,相对湿度为80%至100%。小麦进入抽穗扬花期后,日平均气温12℃以上,且连续3天以上出现阴雨、大雾或空气相对湿度大于85%,均有利于赤霉病的发生。
因此,开展病虫害防治预报主要观测气温、降水、风等三个气象要素。但在不同时期,影响病虫害的主要气象要素也有差异。如在病虫害发生发展时期,气象预报主要包括温度、湿度、降水、日照、地温等气象要素;在害虫迁飞时期,则重点关注地面和迁飞层的风速、风向、温度、湿度、气流运动等要素。
在制作病虫害预报时,首先要综合分析气象观测、天气预报、农业病虫害监测等数据,然后结合病虫害发生发展和防治气象等级预报、迁飞轨迹模拟模型结果,最终通过工作人员综合研判,才能完成预报。
目前,气象部门制作和发布的病虫害防治气象条件预报预警服务产品,涉及草地贪夜蛾、稻飞虱等不同种类。同时,气象部门联合农业植保部门,基于近十多年的研究进展,建立了10余种作物病虫害气象监测预报技术和模型,包括将天气预报的数值模式与迁飞轨迹模拟模型传统测报方法相结合,发展并形成了害虫迁飞扩散气象预报技术方法,开展迁飞性害虫的迁入时间及落区等精细化预报,提升防控精准度。 (作者:李倩)
(责任编辑:曹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