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我国北方高温天气持续在线。以户外工作者为代表的不少人群饱受“高温病”困扰,轻则头晕头疼、发热感冒,重则因中暑、热射病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那么,气温多高才算是高温?持续的高温天气会带来哪些影响?该如何科学有效防御高温中暑、热射病?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公众服务首席柳艳香。
根据我国气象行业标准,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时的天气可被称作高温天气。日最高气温为给定时段内气温的最高值,是前一日20:00至当日20:00之间的气温最高值。而如果连续出现3天以上的高温天气过程,则被称之为“高温热浪”或“高温酷暑”。
持续的高温天气对人体健康、农业、电力等都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气象部门会依据气温发布高温预警信号,给出相应防御建议。高温预警信号分黄色、橙色、红色三级,黄色预警发布标准为连续3天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橙色预警则是24小时内最高气温升至37℃以上;红色预警为最高级别,指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40℃以上。
尽管高温天气有一定的衡量标准,但我们对冷热的感觉不仅取决于气温,还与空气湿度、风速、着装颜色甚至心情等有关。因此,不同气象条件下的高温天气也各有特点。
高温天气一般分为干热型和闷热型两种类型。干热型高温天气通常气温极高、太阳辐射强且空气湿度小。在夏季,干热型高温天气在我国北方地区常出现,近期京津冀等地的高温也属于此类。而闷热型高温天气则是由于夏季水汽丰富,空气湿度大,在气温相对不高时人们仍有闷热的感觉,这在我国江南、华南及沿海地区经常出现,此类天气出现时就像在桑拿浴室里蒸桑拿,所以也被称作“桑拿天”。
高温还会引发中暑、脱水、心血管疾病等,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其中,老年人、婴幼儿、儿童、孕妇及慢性病患者中暑的风险相对较高。同时应注意,在高温天气中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的体育运动,即使是健康的年轻人也有可能发生高温中暑。
面对高温,如何有效地防暑降温?
在高温天气里,要合理安排户外活动,应尽量减少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长时间、高强度的体力活动或户外运动,户外工作人员应定时休息,每隔15分钟至20分钟喝一杯水,并及时摄入含盐和矿物质的饮品,补充身体流失的电解质;若出现中暑先兆症状,应立即到阴凉处休息,适量喝水降温,症状严重时要即刻就医。
其实,除了中暑和热射病,高温天气还容易引起其他相关病症。“空调病”是高温天气下人在出入室内空调房与室外时因较大的温度差,无法及时调节热量平衡,就会出现感冒、关节酸痛等症状。值得注意的是,高温甚至还能对人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导致情绪“中暑”,使人的精神、情绪产生波动,出现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专家介绍,多年来,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已经开展了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报,并在高温天气时通过新闻联播天气预报、新媒体平台等各种形式及时向公众发布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报的服务产品,提醒广大公众及时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公众可关注中国气象局、中国天气网等官方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及时关注天气变化和健康气象预报产品及服务提示,尽可能降低疾病风险、减轻疾病负担。
(作者:王婉 责任编辑:曹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