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看台

科普看台丨“纯享”动与静,秋冬户外运动全攻略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5日 来源:

编者按: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多的小众户外运动逐渐走向大众——钓鱼爱好者们在与自然私语中感受鱼线轻颤的惊喜,攀岩者们以勇气和力量挑战攀登极限,公路骑行者们顶风体验速度与激情的碰撞……

本版策划 :

林禹彤 苗艳丽 

专家顾问 :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特聘专家 朱定真 

河南省安阳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 王建新 

成都市双流区气象局工程师 罗欢 

河南省岩羊攀岩队副队长 李遂林 

抖音钓鱼大 V  辛志强 ( ID :小猫传统钓 )

科学攀岩指南——看天行动 念好五字诀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信步上鸟道,不觉身忽高。自古以来,登高一直是中国人热衷的一项运动,到今天登高运动发展出了很多分支,攀岩是其中广受追捧的一项极限运动。

河南省岩羊攀岩队副队长李遂林正在攀岩。 图片由本人提供

在众多关于登高的古代诗词和文字记载中,天气的描写总是给登高增添了不少色彩。有“秋夜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粼粼“的晴日多风;也有“风急天高猿啸哀,渚轻沙白鸟飞回”的狂风大作;当然也有风软景和煦这样的美好天气。

那究竟什么样的天气适合攀岩呢?

15℃至26℃是攀岩最理想的温度,超过30℃会影响人的体力,低于15℃则不利于热身。这一温度范围,让春秋两季,成为攀岩运动的最佳季节。

对于挑战极限的攀岩爱好者来说,常常一年四季都会有攀岩计划,把好天气留给硬骨头,是他们的常规策略。

通常情况下,在天气预报中收听收看到的是一天中的最高和最低温度,这两个温度常出现在一天的午后和凌晨时段。而攀岩运动,却通常选择在上午和下午两个时段进行,所以掌握运动时段的温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湿

相较于温度,湿度是很多攀岩新手会忽视的一个问题,其实相对湿度,对攀岩这项运动的影响也很大。当空气的相对湿度在45%65%之间时,最适宜攀岩运动。

相对湿度直接影响攀岩者的体感温度。当相对湿度较高,特别是高于80%时,炎热的天气会让人感觉更加闷热,人体产生的热量难以散发,体感温度比实际温度更高;而在寒冷的天气条件下,较高的相对湿度,又会让人觉得像受到了魔法攻击,穿得再厚也无法抵御寒冷的入侵。

当相对湿度较低时,特别是相对湿度低于30%时,虽然会感觉体表干爽,但是这种情况下,也不是攀岩运动的最佳天气条件,因为干燥的空气会带走皮肤表面的更多水分,在运动中如果不能及时补充水分,很容易脱水,即便运动者没怎么出汗。

风是攀岩中需要关注的重要气象要素。在攀岩活动中,风速过大,可能会影响攀岩者的平衡,增加摔落的风险。

攀岩者在选择攀爬地点和时间时,要考虑到当地的风速和风向情况,避免受到大风干扰。对于普通登山者而言,8级风,也就是风力达到20/秒时,就属于危险级别了。而对于攀岩爱好者来说,风带来的风险就更大些了。

一方面,攀岩者的平衡更难把握,常常是把着力点放在一个很小的岩石凸起上,横风很容易让攀岩者失去平衡,发生危险;另一方面,风力较大时会产生风寒效应,导致攀岩者体温流失速度加快。

大气压就是大气压强的简称,是指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通常情况下,只要不是极限高海拔的攀岩,气压对攀岩运动的影响并不是太大,但是气压的变化,却是未来天气变化的指南针。

从气象原理上来说,在高气压控制的区域,附近地区常常是天气晴朗。而在低气压控制的区域,易形成云雨,所以低气压中心附近,往往是阴雨连绵。

攀岩运动时,攀岩者要注意观察气压的变化,如果气压急剧下降,且头顶存在足够厚的云层,或远处存在降水云层,那就要注意坏天气的到来。

降雨天气并不适合攀岩运动,一般情况下,攀岩爱好者都会尽量规避雨雪天气,但是山地的气候条件多变,常常会遭遇不期而至的地形雨和对流雨。

雨天攀岩会增加很多风险,比如岩壁湿滑会导致攀爬难度增大,还有遭遇山洪泥石流、落石和雷击等风险。而,往往伴随着,尽管一些人工岩壁上面都有遮雨棚,但难免有雨落到赛道的支点和抓手上,给运动员雨中攀岩,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

目前,我们所处的秋冬交替季节,总体气象条件还是比较有利于攀岩运动开展的。但要提醒各位攀岩爱好者,此时要多多关注降温和大风的预报预警,念好温湿风压雨五字诀,真正做到心存高远,科学攀岩。(卜京楠 马超)

骑行路线选择——防雨躲雾 畅享黄金有氧运动

近年来,骑行不仅是一种健康的出行方式,更成为潮流运动新时尚,越来越多的骑行爱好者涌现。骑行被誉为黄金有氧运动,有助于强化心肺功能和下肢肌肉力量,还能有效减轻压力。户外骑行过程中,天气的影响不容小觑,无论是气温高低、风力大小,还是降水概率高低,都会影响骑行体验甚至安全。


2024年甘肃省第四届自行车长征赛联赛广河站暨“齐家故里幸福广河”自行车赛在广河县庄窠集镇开赛。广河县气象局积极主动融入赛事服务,为此次自行车赛成功举办提供精细化、伴随式气象保障服务。图/文陈思宇

秋冬时节,气温由凉转寒,雨雾天气频繁出现,势必影响骑行。秋冬季骑行与夏季骑行截然不同,这是因为骑行运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氧气,而秋冬时节天气寒冷,气压较低,空气密度稀薄,意味着单位空气内含氧量更低。相较于夏天,骑行相同的路线,可能需要更多的呼吸次数。其次,在秋冬天室外环境中,寒冷使人体肌肉收缩较多,尤其是空气直接接触的部分肌肉绷得很紧,肌肉的黏滞性增大、伸展性和弹性降低,更容易引起骑行运动损伤。因此,充分的热身是必不可少的。由于秋冬季气温较低,骑行时更容易消耗体能和脂肪,骑行者可以比平时更多地摄入蛋白质,在骑行过程中随身携带能量胶、零食、压缩饼干等食物,帮助恢复体力。

除了季节差异对骑行者运动有影响,大雾、降水等会直接影响骑行安全。

秋冬季节团雾多发,一般出现在昼夜温差较大、无风的夜间或早上,以及雨天和高山,使路面能见度极低。在这种情况下,骑行比较危险,因此骑行者要减慢车速,并打开前后车灯的闪光模式警示周边车辆,时刻注意前方路况,以免出现障碍物躲避不及。

秋季多雨,路面容易变得湿滑,这同样也对骑行安全构成威胁。在雨中骑行,首要是选择适宜的骑行装备,比如防水骑行服、护目镜和雨衣,能够有效抵挡雨水侵袭,保持身体及衣物干爽。此外,雨天骑行时,车速要放缓,避免急刹车和急转弯。除了下雨打滑,秋季树叶纷纷落下,路面容易堆积落叶也容易增加打滑风险。在骑行时,尽量选择干净的路面,避免在落叶较多的地方骑行。

天气因素对骑行有重要影响,及时精准的气象数据是骑行体验、骑行安全的重要支撑。提前规划好骑行路线,能够避免危险发生。对此,气象部门聚焦骑行气象服务,为骑行爱好者规划路线提供参考。例如,在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双流区气象局联合成都市气象台、双流区公园城市服务中心,共同开展双流区生态公园骑行气象指数预报服务,为骑行者提供科学参考,帮助骑行者根据天气情况制定适合的出行计划、选择骑行装备,轻松从容地踏上骑行旅程,沉浸式感受公园城市的美好。(王畅)

秋冬天,骑车比走路冷?

你有没有觉得平时静止或步行时,穿着应季衣服会感觉不冷不热,而一旦骑自行车、摩托车或搭乘敞篷汽车出行时,就会感觉浑身被冷气裹挟,需要再多穿一件衣服抵御寒冷。

其实这是一种因风所引起使体感温度较实际气温低的现象——风寒效应。

风寒效应,是指当空气流动很快的时候,人体周围的空气保温层被新来的冷空气所更替,并把热量带走。风速越大热量散失得越快、越多,人也就越来越感到寒冷。人体温度通常高于环境气温,当无风或微风时,人体周围的空气分子交换很弱,与大自然空气之间形成较稳定的过渡层,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过渡层就起到了保暖的作用。

据相关研究,当气温>0℃时,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3℃至5℃;当气温<0℃时,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6℃至8℃。

因此针对风寒效应,骑行前一定要做好三项工作来保暖。

首先,一定要提前了解骑行场所的天气预报,预判可能出现的大风、降水等天气,采取预防、应对措施。

其次,根据不同气温采取不同的穿衣保暖措施,分层着装是骑行中的最佳选择。气温在5℃至15℃时,建议穿长袖抓绒骑行服和薄内衣;气温在零下5℃至5℃时,建议上身穿速干内衣、抓绒骑行服和防风衣物,下身穿速干内裤、保暖裤、防风骑行裤;气温在零下5℃以下时,不建议长途骑行,短途骑行时建议穿速干内衣、抓绒骑行服和冲锋衣。

最后,还要格外注意头部保暖。有研究发现,当环境温度为15℃时,人体头部散发的热量占人体总热量的30%4℃时可高达总热量的60%,也就是说,温度越低散热越快。因此,户外骑行时,佩戴头盔不仅可以保护头部,还能起到阻止人体热量流失的作用。(李悦)


钓鱼天气秘籍洞察天时 渔获翻倍

钓鱼这事儿,要是论起成功的秘诀,天时”“地利”“人和不可或缺。所谓天时,意指不同天气条件下鱼觅食积极性的差别很大,天气给力,鱼儿活跃度就高。那么,哪些天气因素会对钓鱼产生影响呢?


图源:千库网

天气如何左右钓鱼

水温是鱼类活动的温度计,是影响鱼类活动最直接的因素之一。鱼类是冷血动物,它们的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鱼类学家认为,大多数鱼类的体温略高于周围环境水温0.51℃,并终生保持。当鱼所处位置水温发生变化时,多数鱼类首先会通过变换位置来应对水温的变化,而当水域中所有位置的水温都不等于体温时,它们便开始变温,此时它们会待在一个安全的地方停止进食。因此,水温的变化直接决定了鱼类的活跃程度和分布区域。

在温暖的季节,水温上升,大多数鱼类新陈代谢加快,食欲旺盛,活动范围扩大,更容易被饵料吸引。相反,在寒冷的季节,水温下降,鱼就会调节新陈代谢速率,消化酶活性降低,消化速度变慢,鱼类活动减缓,鱼趋向于聚集在水温相对较高的深水区或避风向阳处。气温的骤升骤降也会影响水温,从而导致鱼类行为模式的改变。例如,气温突然下降或升高,鱼类就会进入体温调节模式。钓鱼者需密切关注天气预报,根据气温变化调整垂钓策略,如选择前几日气温较为稳定的天气,或者昼夜温差较小的天气出钓。

风,是水域生态的搅拌器。风向与风力不仅影响水面温度、溶氧量,还能带动水体流动,改变水域的生态环境。适度的风可以搅动水面,增加水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促进氧气交换,同时可以帮助饵料扩散,吸引鱼类聚集觅食。所以,在轻风至微风的日子里,特别是在下风口区域,往往能发现更多的鱼群活动。然而,强风天气可能使水面过于动荡,影响钓鱼者的观察和操作,同时也会让鱼类因受到惊吓避开水面,咬钩的概率降低。因此,选择合适的钓位和钓法,如使用较重的铅坠以稳定钓组,或是利用风带来的水流变化进行相应调整,都是应对强风天气的有效策略。

气压,则是水中溶氧的调节官,是影响水体溶氧量的关键因素,而溶氧量则直接关系到鱼类的生存状态和活跃程度。低气压天气,如即将下雨前,水中的溶氧量变小,鱼类因缺氧而活动减少,觅食欲望降低,此时钓鱼难度较大。相反,高气压天气,如晴朗干燥时,溶氧量增加,鱼类活动频繁,是钓鱼的理想时机。

此外,光照、云量、雨量、湿度、天气阴晴等,都会对钓鱼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钓鱼爱好者们带来了既富有挑战性又充满乐趣的垂钓体验。

秋末钓鱼有奥秘

立冬过后,虽然气温逐渐走低,水温也随之下降,但对于钓鱼爱好者而言,秋末却是一个绝佳的钓鱼时机,民间有深秋鲜味满街跑的说法。这是因为鱼类能够感知到冬季的临近,为了储备足够的脂肪过冬,它们会增加觅食活动,自然比较好上钩。

什么样的天气条件更能渔获满满呢?一般来说,前后两三天内气温相对稳定的天气,是钓鱼的黄金时期。同样,阴天、雾天、晴朗微风天,也都是秋末钓鱼的好天气,因为这些天气风力小、昼夜温差小,钓鱼者有望获得连竿的好成绩。值得注意的是,秋末时节昼夜温差较大,钓鱼者需要选择水温较高的时段进行垂钓。通常,中午前后水温相对较高,鱼类活动较为活跃,是钓鱼的最佳时段。

在钓位的选择上,同样需要灵活变通。秋末时节的鱼类趋温性显著,它们会根据水温的变化选择栖息地点。早晚时分,由于温度较低,鱼类会栖息在相对较深的水域中取暖;而到了中午,随着温度的升高,它们则会游向浅水区觅食。因此,钓鱼者需要根据鱼类的活动规律来选择钓位,最好是一日之内多次更换钓位,以适应鱼类的活动变化。(林禹彤)

钓鱼达人的“看天”小锦囊

因素

光照:直接影响光合作用,水中藻类及沉水性植物的氧气产量,对鱼类行为、消化、生理和繁殖等方面产生影响。

气温:适宜的气温范围和平稳的天气趋势,水温稳定,鱼类更加活跃,觅食更加积极。

风力风向:风向和风力会影响水面的温度分布和水体对流情况,适度的风力可以增加水体的氧气交换,对鱼类有利。

气压:决定水中溶氧逸散量的主要因素,气压较高时,水中的溶氧量稳定,鱼类活动频繁,觅食欲望强烈。

以及辐射、湿度、体感……

条件

晴天:光照强烈,气温较高,日间温差较大,中午鱼类容易上浮,但通常早晚鱼口较好。

阴天:光照较弱,藻类产氧不足,同时表现为湿度大、气压低表层溶氧逸散较多,使鱼类易缺氧浮头,导致翻塘。

多云:通常视为较好的天气,有光照藻类可产氧。云层遮挡部分辐射,气温升高幅度较小,水温较为稳定,不容易出现上浮行为,适合鱼类觅食。

雨天:降雨会改变水体的上层温度,影响水体透明度、温度和酸碱度等,进而影响鱼类的活动。小雨或中雨过后,溶氧充足,鱼类会更加活跃;大雨或暴雨可能导致水体浑浊,影响鱼类的视觉和嗅觉,降低钓鱼效果。

趋势

升温天气、降温天气、平稳天气、隔日温差、昼夜温差……

(责任编辑:曹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