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低调的实力派 坚守的奋进者 气象“娘子军”为你辨识“阴晴雨雪”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09日 来源:中国妇女报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刘丽君

  □ 简菊芳 张艺博 冯子晏

  提起气象,很多人想到的可能是阴晴冷暖,是每晚不见不散的天气预报……其实,一次看似简单的气象预测,背后是极其复杂的信息监测分析,当然,还有一群“神秘低调”的气象人。

  在气象工作岗位上,有这样一群女性,她们个个拼劲十足、勇扛重任,她们所在的集体——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数据质量室(以下简称“探测中心”)和北京市气象局京津冀环境预报预警中心预报科(以下简称“预报科”),近日都获得了2020年度“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

  努力奔跑勇挑重担

  建成“获取—质控—勘误—评估”全链条质量控制业务,实现新一代天气雷达等八大类观测设备分钟级数据质量控制全覆盖……这是一份看起来很专业的“成绩单”。

  探测中心,承担着国家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国家级气象观测数据产品服务等任务,在这个70%工作人员都是女性的集体,大家笑称,提升探测数据质量就像“养孩子”。

  “她们个个都是花木兰,拼劲十足。”探测中心总工程师梁海河说。开发新产品期间,工作量大、人手紧张,几乎每个人都是身兼数职:施丽娟、郭建侠是副主任,协助统筹各项工作,在每年汛期或者进入应急响应状态时,把自己编入首席值班队伍是常有的事;李翠娜、杨馨蕊负责天衡数据质控与评估;康家琦、王佳、刘圆负责站网团队;徐鸣一、赵晨曦负责中试平台;崔喜爱、林雪娇负责WMO二区协数据质量评估……每个团队之间交叉协调作战,且都有各自的“明星”产品。

  同样,预报科的8名成员里,女性占了6名,平均年龄只有33岁。

  面对大气污染攻坚战的严峻形势,尹晓梅作为这支年轻队伍的负责人,带领大家不断强化环境气象预报科研工作,攻克了一个个难题。

  “最初,环境气象业务以大气污染概念模型为主。”尹晓梅介绍,“为提升预报准确率、延长预报时效,我们依托机器学习、数值模拟等技术,逐步建立了京津冀地区‘短临—短期—中长期’1~16天逐时客观预报体系,形成了北京地区智能格点环境气象预报业务。”

  基于不断提升的技术水平,预报科对空气污染天气全年无错报、无漏报,为党的十九大、国庆70周年阅兵、世园会等重大活动提供了高质量、精细化的环境气象预报及专业服务保障。

  挖掘潜能挑战创新

  前几天,探测中心的林雪娇翻出了2017年综合观测平台刚成立时的照片,很是感慨。那时候,平台还只是一个框架,如今已基本成熟。

  “有一次,陕西省气象局的同志跟我说,他们想做的我们做到了,并且实实在在发挥了作用,解决了实际问题。”这句话,让李翠娜最初研发产品时的煎熬烟消云散。

  借助平台,探测中心的各位巾帼骨干刚从繁重的日常工作中解脱一些,就又投身挖掘“新品”的“战斗”中。

  承担亚洲二区协WIGOS区域中心任务的团队施丽娟、崔喜爱、林雪娇,应用天衡系统解决二区协探测领域问题,获得世界气象组织认可。在2018年的国际研讨会上,中国气象局的技术方法基本达到国际领先。这意味着,我国在气象探测领域有了国际影响力。

  在如何客观有效评估减排成效这个问题上,预报科也发挥了极大价值,她们创新工作机制和评估技术,将大数据挖掘算法引入环境气象条件评估领域,与环境气象数值模式融合使用,实现了空气质量改善过程中气象因素和减排因素的定量分离。

  “目前,第三方环境气象评估已纳入我们的常态化业务链条,形成了涵盖重污染天气个例、重大活动、月、季和年五大时间维度的评估产品。”预报科工作人员尹晓梅介绍。

  在关注PM2.5、PM10等常规污染物之余,预报科还结合京津冀大气污染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污染物监测预报范围。京津冀臭氧预报业务在全国领先,团队形成臭氧预报业务流程,发展臭氧污染天气分型并建立客观预报产品。

  “科室的全面发展是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身为这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团队的一员,尹晓梅很是骄傲。

  结合业务提升优化

  2017年,台风“天鸽”影响华南,一张“天鸽CT图”爆红网络,网友评价“厉害了!我的天气雷达”;2020年,台风风圈、台风垂直中心定位图等不仅成为预报员的“趁手工具”,多次出现在台风会商中,更是成为各大媒体“争夺”的新闻图。

  一款款实用又高质量的产品是如何打造出来的?郭建侠的答案是“一点一点打磨”。2019年,在台风“利奇马”影响期间,为了出产品,团队分两批“蹲守”,监测台风实况,一小时做一批产品,提供给中央气象台预报员,并根据预报员的反馈及时修改。

  “很多人想象不到,这些高频次又实用的产品最初就是靠人海战术来保证时效的,每人负责一部分产品制作,第二天换一批人继续。”郭建侠说,这次实战,也使后期的自动化开发加快了步伐,产品服务效益得到了大幅提升。

  她们并不满足于此。“我们团队还在继续研发新的数据质控算法和评估方法,用数据质量评估发现的问题来驱动,解决业务前端和后端工作中的痛点、痒点,发挥出观测数据和产品最大的效益。”施丽娟说。

  2020年,在完成值班任务、开展科研攻关的同时,预报科的团队成员也在积极找寻适合自己的方向。

  预报首席马小会完成“环境气象业务”远程网络课程录制,在全国范围内分享环境气象预报技术和经验;针对冬奥气象服务需求,预报科组织开展延庆地区复杂地形下的污染形成机制研究;吴进参加全国预报员竞赛后,担任北京市气象局竞赛副总教练及理论知识分项教练,为竞赛学员制定年度学习计划……

  在所有人的不懈努力下,预报科先后获得不少荣誉,成员也分别获得全国巾帼建功标兵、首都环境保护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气象预报员等称号。

  低调的实力派,坚守的奋进者,这两支“娘子军”身上自然流露出的拼劲儿,最动人心。

(责任编辑:苏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