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她为我国首个保税港区观风看雨!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09日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

新华网上海3月30日电(记者孙冰洁)万吨巨轮泊岸装卸、巨型龙门吊升降腾挪、卡车载着集装箱有序穿梭……

在上海洋山深水港区,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作为中国首个在海岛建设的港口与保税港区,洋山港已经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新坐标。

而在这个全球一次性建成的规模最大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却很少看到忙碌的工人。

通过5G智能重卡与港区其他智能化设备的“完美协作”,洋山港可实现15秒内完成货物装卸,并迅速开启自动驾驶、自主规划最优路线,将货物精准运输到指定地点。

上海洋山深水港区(新华网 孙冰洁摄)

这一切得益于科技的保障,也离不开气象部门提供的精准预警信息。港口货运受天气影响显著,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尚东集装箱码头分公司安监部经理花巍告诉记者,从港区的船舶安排到设备保护都离不开气象部门提供的预报预警信息”。

每年的台风季,气象部门会按照“航道---码头前沿---堆场和东海大桥”的路线由远及近启动预警,避免因预警一刀切导致船舶提前撤离、大桥提前封闭等情况。缩减台风影响期间空港期,在保障港口装卸运输安全的情况下,为港区生产效率的提高预留时间。

上海海洋气象台洋山港气象站(新华网 孙冰洁摄)

而这些精准预警信息的获得,则仰赖于在这座小岛上默默奉献的基层气象人。

1997年,为获取建设洋山深水港的第一手气象资料。老党员林贤超在没有正常船班上岛、没有路上山的困难条件下,毅然登岛建立起气象观测站。在这座远离城市、偏远小岛,一住就是8年。

而因为林贤超一句“答应我,一定要坚持下去”的嘱托,当年只有20岁的渔家女沈其艳接过了师父林贤超的“旗帜”,在岛上一干就是25年。

沈其艳在工作中(受访者供图)

毗邻繁华的大上海,如今的年轻人很难想象岛上的生活。这些年,随着洋山深水港的建设,气象站的工作环境渐渐改善。有了员工宿舍、电视和Wi-Fi,还修了一条上山的路。但这里毕竟不是城市,没有超市、没有菜场、没有医院、没有娱乐场所,更没有快递和外卖,开车要四十分钟才能到达港区中心唯一的公交车站,所有的生活用品要在城里买好了背上山。

“这样的生活对年轻人来说还是太艰苦了。”沈其艳感叹。

2014年以前,站里的很多气象设备还没有实现自动化,数据记录、上报全靠人工。她需要每天检查各种气象仪噐并进行定期维护,确保设备标准化及记录的准确度。在观测点遇到大雾、台风、寒潮这样的恶劣天气是家常便饭,刮台风的时候还需要每小时一次的加密观测,为了不被风吹跑,她甚至要和前来探视的丈夫用绳子绑在一起爬坡。

即使目前岛上气象监测已经实现自动化,不用靠人工记录数字,沈其艳还保留着每日设置3个闹钟的习惯。而她的手表一直也一直是比正常时间快5分钟,这样才可以保证准点准时上观测场。有时候,下班休息在床上睡着,她会突然惊醒,生怕错过观测时间。对这个工作了二十几年的气象员来说,准时比什么都重要。

洋山港气象站内的照片墙,记录着几代气象人的工作状态(新华网孙冰洁摄)

寒来暑往,和她一起工作的同事换了好几个,只有她始终坚守岗位。岛上出行不便,沈其艳陪伴家人的时间有限,她对女儿始终心存愧疚。女儿最大的心愿是在暑假和父母一起出门旅行,而这个愿望至今也没能实现。每当此时,她也只能抱歉地跟女儿解释:“妈妈是党员,要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单位的制度”。

工作至今,沈其艳从来没有发生过漏测和迟测的问题。她为洋山港气象站一天不间断地收集了25年的珍贵气象资料,无论是对气象行业本身还是洋山深水港的开发建设以及服务保障,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值班期间,完成了晚八点的观测任务后,沈其艳喜欢站在气象站的平台上,看着港区的灯火星星点点,一艘艘巨轮泊于码头,吊机并排而立,卡车穿梭不停。远眺山脚下这一片 “繁华”,感受着这份“与世隔绝”的安宁,她会觉得自己的工作是值得的。

原标题:守护小岛二十五年 她为我国首个保税港区观风看雨!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 责任编辑:栾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