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张青山:“研制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10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

6月3日,风云四号B星成功发射。这是风云系列卫星时隔3年后发射的又一颗具有国际领先技术的气象卫星。我国经过50多年努力,风云气象卫星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回首那段难忘的艰苦创业岁月,为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业务系统建设的日日夜夜,一幕幕不禁又在张青山眼前浮现。

潜心“修炼” 铆住气象卫星

1966年,张青山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所工作,后迁至西安并划归七机部的五○五所。在那里,张青山一直从事气象火箭的研制相关工作。

此时,我国航天事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他看着国外气象卫星的产品,羡慕不已,经常想:“什么时候能有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用自己的气象卫星业务系统服务气象预报。”

他没有仅止于想象,而是不断研究国外气象卫星产品接收、处理、分析等关键技术,结合火箭研制经验,潜心“修炼”。“那会儿一切都是摸索前行,面对的困难一个接着一个,攻克了一个还有下一个。”他说,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精神也一直鞭策着他。所以,这些困难没有打败他,反而让他勇往直前,始终把“研制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当成奋斗目标。也正是这些磨砺,为后来张青山研制风云二号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奠定了坚实基础。

那段艰苦的时光,一直是张青山心里的光,照亮他前行的路,让他在气象卫星研发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攻坚克难 成功研制01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不久,邓小平同志在当时国民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同意保留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研制任务,并增加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研制计划,这大大激发了气象和航天工作者干事创业的热情。

1979年,因机构调整,张青山调至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从此开始了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的研究工作。他说,我国地域广阔,天气错综复杂,自然灾害频繁,只靠当时的观测技术根本无法满足日常的预报预测需求,“发展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不仅能够提升预报准确率,还能起到‘哨兵’的作用,对于服务民生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作为一名党员,始终要把国家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作为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风云二号地面应用系统的副总师,张青山在1986年到2002年这16年时光里,先后参加了星地之间的接口关系技术指标和工作流程的制定和协调,以及星地联试、卫星在轨测试、地面系统试运行和风云二号业务系统的试运行等工作。

风云二号业务系统由在轨的卫星和地面应用系统组成,是一个规模庞大构成复杂的系统,且可参考的资料不多。“这个时候所有人拧成一股绳,大家就想把这件事做好,经历了无数个日夜的探索、试验,终于成功验证我们的指标设计是可行的。”

1994年4月2日,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01星终于研制成功,等待发射。

再接再厉 前行脚步不止

令人遗憾的是,卫星在技术厂房进行发射前8小时模拟测试时,厂房突然起火,卫星被烧毁。

“经过8年辛苦研制的第一颗静止气象卫星出现这么严重的事故,大家都把这颗卫星看作自己的孩子,十分痛惜。”各方专家及各研制单位的主要技术人员历时十几个月的故障分析、试验,最终确定事故原因,后不断进行经验总结。

1995年2月15日,风云二号第五次大总体协调会在上海召开,就02星的研制进行动员。

“独立自主、一定要把我国的气象卫星业务系统建好的决心依旧是坚定的。”历时两年多,风云二号02星研制完成,并且发射成功,命名为风云二号A星,在轨业务运行。我国终于有了自己的静止气象卫星。

“风云二号01批的A星和B星是先行者,它为风云二号卫星系列开辟了一条道路;A星和B星又是一个大学校,让我们学会了许多东西。”每次说到这儿,张青山都不由得热泪盈眶,为自己投身这一事业而感到自豪。

作为一名党龄50多年的老党员,张青山“研制我们自己的卫星”的初心始终没变。退休后的他依然十分关注气象卫星事业发展,并积极开展相关工作。

(作者:李慧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