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

北京冬奥会倒计时50天 九问冬奥气象服务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6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12月16日,距离冬奥会开幕还有50天。在愈发浓烈的冬奥氛围之下,我们聚焦冬奥气象服务保障一探究竟。

  一问:这次冬奥气象服务与往届有何不同?

  答: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我国气象部门第一次处在东道主的角度,为赛事顺利举行及赛事期间的各项活动提供必要的气象保障。这也是奥组委赋予历届冬奥会承办国家的重要职责。而此前历届冬奥会,我国气象部门提供的服务主要是针对中国奥运代表团的专项服务,帮助我国冬奥健儿在异国他乡适应当地天气气候条件,赛出好成绩。

  当然,两者有时也存在联系。2018年,我国为出征韩国平昌的中国冬奥健儿提供赛场气象保障,一方面服务了我国运动员,另一方面也在熟悉冬奥赛事气象服务流程。

  二问:冬奥气象服务主要服务谁?

  答:狭义的冬奥气象服务是根据奥组委需求,为各项赛事的顺利举行提供服务;广义的冬奥气象服务则延伸至整个场馆群、赛事期间各类活动,乃至保障主办城市的运行。

  赛事服务是冬奥气象服务的核心内容。根据奥组委要求,雪上项目和滑行项目的每个场馆,至少要安排两名气象服务人员提供现场服务。此外,在北京、延庆、崇礼等气象服务分中心,也有专职预报员为赛场气象服务人员提供预报产品支持。在每个比赛日,赛场气象服务人员会根据预报产品,在领队会上,向组委会、裁判及各代表队解读赛时天气情况,为是否调整比赛计划提供支撑。

  此外,围绕冬奥核心区,即场馆区、冬奥村及赛时主要文化体育活动举办地等,气象部门提供的服务也非常关键。这些服务内容直接对接奥组委,为核心区的人员通勤、物资运输、活动开展、观赛安排等整体调度,以及赛事转播等提供保障。

  在外围服务方面,气象部门要面向各相关单位,聚焦城市运行提供服务保障。譬如一旦出现高影响天气,城市运行保障是确保核心区安全、赛事顺利进行的基础。

气象工作者在测量跳台赛场雪面温度。

  三问:冬奥气象工作都要做什么?

  答:除对赛事、核心区及城市运行提供“一场一策”“一项一策”精细服务外,冬奥气象工作离不开监测、预报、科研等支撑。

  雪上项目场地大多存在海拔落差大、小气候环境复杂等客观因素,而赛时对风、气温、能见度等要素的监测、预报精细化需求更高,因此,精密监测是基础。目前,我国已在核心赛区建成50多套赛道气象站,加上多部各类天气雷达,形成“三维、秒级、多要素”监测网络。赛时,装备保障人员每天会对观测设备进行常规维护;遇到极端天气时,还要对设备进行应急维护。

  在预报方面,气象部门建成了京津冀区域500米分辨率、冬奥山地赛场核心区域100米分辨率、逐10分钟快速更新的中国气象局北京快速更新循环数值预报系统,具备了“百米级、分钟级”精准预报能力,有效提升了冬奥赛区预报准确率。赛时,除了北京、延庆、崇礼等气象服务分中心预报团队,以及派驻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指挥中心(MOC)的气象专家外,中央气象台及京津冀多地气象部门将密切开展会商研判,制作发布各类预报产品。

  在科研方面,国家级及地方气象科研单位围绕复杂山区边界层特征、冬季降雪综合观测和数值模拟、山地气象短临数值预报、智能网格预报、空中救援气象保障等,连续多年开展科研攻关,为气象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四问:冬奥气象工作从何时开始?

  答:早在2013年,北京提出申办冬奥会(冬残奥会)计划开始,气象部门就围绕北京、张家口等地气候背景展开研究,为申办工作提供服务。2014年10月至11月,根据申办工作的数据需求,气象部门在延庆、崇礼等地陆续建成多个气象站,为成功申办打下基础。

  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后,气象部门开始着手组建冬奥预报服务团队。2017年,首批预报员进驻赛事核心区开展长达数月的集中冬训。自此,每年都会进行预报员冬训。

  与此同时,监测站网建设、科技攻关也在紧密开展。2019年年底,冬奥赛区三维立体气象观测站网基本建成,包括赛道气象站在内,在北京城区、延庆及崇礼周边,441套现代立体观测设施基本建成;2020年年初,气象部门对“相约北京”测试赛的成功保障,标志着冬奥气象预报服务系统已满足业务运行标准。

海陀山上的自动气象站。

  五问:参与冬奥气象工作共有多少人?

  答: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部长、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赵卫东介绍,气象部门抽调了全国最优秀的气象预报服务人员,组建了52人的北京冬奥会气象预报团队。

  不过,他们仅指面向赛事的预报服务人员。气象部门还有大量工作人员,围绕冬奥核心区(场馆群、冬奥村)、城市运行保障等提供气象服务;也有许多人在设备保障、科技研发、科普宣传等领域,为做好冬奥气象服务添砖加瓦。

  六问:冬奥气象预报员来自哪里?

  答:冬奥气象预报服务团队成员除来自北京、河北两地气象部门外,还有多名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等地气象部门抽调的优秀预报员。作为国家级预报龙头单位,中央气象台派出5名预报员进驻一线。

  北京市气象局、延庆区气象局,河北省气象局、张家口市气象局、崇礼区气象局预报员,怀着“我家门口办冬奥”的热情,为场馆区及城市运行、赛时各类文体活动等提供相关预报服务。

张家口赛区气象服务团队队员用显微镜观测降雪粒子,记录每一片雪花的形状。 图/张晓瑞

  七问:冬奥会和夏奥会,谁的气象服务需求量大?

  答:与夏奥会相比,冬奥会的特殊之处在于,气象因素直接影响着相关赛事能否顺利进行。风力、风速、气温、降雪、雪温、雪质、能见度等,都事关运动员的安全与比赛成绩。因此,预报员需要帮助赛事寻找适合“窗口期”。

  气温过高可能导致雪场出现融雪,气温过低则可能对运动员身体造成损伤;风力、风向对于高山滑雪、跳台等项目都有较大影响,往届冬奥会也多次出现过因为“风”而推迟赛事的情况;一旦出现自然降雪,雪道需要及时清理;能见度会影响运动员、裁判员视线,这是事关高山滑雪等高速滑行项目安全的关键因素。

  总体来看,冬奥会对气象服务的依赖性更大,需求更具体,所需的预报精细化程度也更高。

延庆赛区山地三维大气模拟“背景场”,分辨率达到37米。

  八问:为什么要提出“分钟级、百米级”气象服务目标?

  答:这一目标是基于冬奥赛事实际需求及赛场具体环境提出的。

  山地气象预报本身就是国际公认难题。海拔落差每100米,气象环境就有天壤之别;翻过一道山梁,又是另一番光景。山区天气变化规律也极为复杂。但恰恰这种地形环境,才能满足冬季赛事比赛需求。

  以延庆赛区高山滑雪赛道为例,赛场水平距离短、垂直落差大,气象预报面临山区复杂地形下“一天变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考验。要想精准把握山顶、半山腰、山脚下的不同天气状况,精准判断比赛进程中的天气变化规律,就必须努力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

  通过近年来的技术钻研和模式研发,气象部门目前已能够实现复杂地形下100米分辨率、逐10分钟快速更新的冬奥关键气象要素预报,满足赛事保障条件。

  九问:除预报服务压力以外,冬奥气象人还要经历什么?

  答:2022年冬奥会的特殊之处在于,相关工作要严格遵循防疫工作要求。为此,相当一部分冬奥气象工作人员从10月底开始,就进入与家人长期分离的闭环管理阶段,这一时间预计持续近六个月。尽管如此,不同岗位的气象工作者仍将为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全力以赴。

  (作者:段昊书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