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视点

审视数字经济创新下气象资料开放——维护公共利益 坚持互惠互利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16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

本期嘉宾: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副主任、正研级高工曾沁

  本期观点:

  两个审视气象资料开放的角度:公共利益,互惠互利

  多种开放合作的可能性:一政策+七模式

  一个初衷:促进全球资料开放,希望所有的国家,即便是最脆弱的发展中国家也能够抵御天气、气候、水及其他环境灾害类事件带来的经济社会影响

  众所周知,数字经济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这种由数据驱动的经济模型中,数据已成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在中国,数字经济的规模已达到5万亿美元。而数字经济的底层——资料及其开放应用是绕不开的话题。

  关于资料政策,我们认为有两个审视角度,即公共利益与互惠互利。气象资料在数字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减少灾害损失本身是经济增效的一部分;天气服务从原来“人对人”的天气播报正在演变成“机器对机器(M2M) ”数据驱动的“趋利避害”影响分析,直接作用于经济活动。全球公私营部门(如能源、交通、航空、物流等)启动了数字化转型发展,也加快包括地球观测在内的更多传感器建设。这些传感器的加入,又将促进基于地球系统方法的无缝隙天气预报和基于影响的服务。而来自服务的反馈将进一步改进气象预报。所以,全球气象事业需要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不同的商业模式将整合不同部门需求,建立所需要的机制。

  2020年11月11日,中国“双十一”,有300万人快递包裹,产生700亿美元的交易量。电商平台所需要的服务也包含天气预报预警服务,而数百万流动的快递员也可能贡献数百万地面观测传感器,这就有了很好的建立商业模式的基础。中国气象局也开始尝试和物流企业开展“数字”合作。同时,中国气象局也在升级其基础设施,从传统的信息网络基建向融合知识、数据和算力的数字气象基础设施发展。

  气象学科已迈入地球系统时代,但地球系统资料需要广泛合作。中国气象局的地球系统资料包含有3层:观测资料、分析和预报资料以及服务产品。每一层级的数据对不同类别的元数据体系进行描述,每一类数据都被赋予唯一确定的资源标识符(MOID),从而保护知识产权。在此基础上,中国气象局实施数据分类分级开放。开放的方式会兼顾公益性和互利互惠性,从而产生不同的数据政策和商业模式。

  对于公益性开放,我们采取统一的数据开放政策,而对于加强多方合作,则根据不同场景和领域确定了不同的商业模式,这就是“一政策+七模式”组合。开放政策是围绕公益属性、免费开放的数据;七种商业模式可以归纳为“直接购买”“服务交换”和“协同建设”三类。

  统一的政策,就是基于清单管理的数据开放政策。数据不流通,就不会产生价值。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人们非常关注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个人隐私问题。这需要法律来规范数据流通行为。法律法规不是阻止开放,而是鼓励以公平、安全的方式开放数据。中国气象局有统一的政策和明确的数据开放清单,这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授权。气象数据是政府数据的一部分,而地球系统数据更是跨部门政府数据。气象法和数据安全法实际上既保证了国家气象、水文部门天气警报的权威性,也让政府部门明白数据开放的合法边界,解除“不愿、不敢”开放的顾虑。

  基于清单的开放“可测量、可考核”,并且通过建立定期评估机制,可以及时有效拓展。中国气象局开放的数据包括常规气象观测和风云卫星等遥感遥测数据,注册数据用户有35万,覆盖29个行业,每年提供10PB的数据流量,为4000项科学研究提供了服务。中国气象数据开放采纳了和世界气象组织类似的规则,包括免费开放的基本数据、授权使用的其他数据以及针对用户需求的定制服务产品。

  气象部门也需要来自于私营部门、科学实验、志愿者、其他政府部门等渠道的气象资料。商业模式可以帮助合法收集更多的地球系统资料,并通过许可制度共享和使用这些资料。

  七种商业模式为合作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气象服务换资料模式、科学服务换资料模式、资料贡献兑换算法服务模式、众筹优化公共数据集模式、多方合作模式、购买模式、交换模式等。

  这些商业模式的关键词是“群”和贡献。“群”,指的是众多利益攸关方、众多数据源构成的群,群数据是可发现、可访问、有许可、有质量的。贡献,指的是能够评估具有知识产权的参与者的贡献。中国气象局给数据资源赋予对象标识符MOID,也正是探索类似区块链的机制来帮助跟踪数据及其IP权利的尝试。但是在数据合并、拆分使用时,要处理好这个问题并不容易。

  地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整体方法,并构建一个良好的数据共享生态。但我们应始终坚持数据交换的初衷:促进全球资料开放,希望所有的国家,即便是最脆弱的发展中国家也能够抵御天气、气候、水及其他环境灾害类事件带来的经济社会影响。

(来源:《中国气象报》2021年1月13日三版 责任编辑: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