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侃归调侃,雨多雨少,还是得数据说话。
在气象术语中,与“雨”有关的指标不少:从反映某地每年大约有多少雨水从天而降的“年平均降水量”,到评判某地是否“天天下雨”的“年平均降水日数”;从体现某地“极端降雨多到不极端”的“年平均暴雨日数”,到忠实记录在案曾经在某年某月某日甚至某时出现过的那些破纪录的“降水极值”。这些都可以衡量一座城市是否被雨水偏爱。不过总体上,“年平均降水量”还是受到了最为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一些地方常年有丰沛的雨水落下,而有些地方却年年等雨盼雨呢?早在一千多年前,答案就已经由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深入人心;但我们仍然可以继续追问,天上的水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追踪一滴滴水的行踪,我们可以发现,原来大部分“天上的水”,都能追溯到热带洋面上一个个对流云团——它们来自海洋,经每年从无缺席的季风之手,由南至北送至长江、黄河,送至峨眉山、黄山,送至一个又一个街道、乡村。
在正式用数据解开“到底哪里被雨偏爱”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季风在这场有关“雨”的排名中所起的作用:它已经给这个排行榜绘好底色,在一年又一年的季风季,更多、更先受季风青睐的地方,将更容易获得雨水润泽。
那为什么有些地方,季风给的是一样爱,却有着明显不同的排名?那就得看“个人奋斗”了。怎么个奋斗法?一起来看。
国家级气象站累年年平均降水日数排行榜前十名(1991年至2020年*不含港澳台数据)
国家级气象站累年年平均降水量排行榜前十名(1991年至2020年*不含港澳台数据)(来源:中国气象报2021-08-06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