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视点

聚焦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气候变化适应·专家视点⑥
青藏高原变暖变湿变绿需要高质量生态保护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02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葛全胜

  长期以来,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侧重于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及鼠害等问题的处理。近年来,全球变暖导致高原区域变暖变湿变绿,其生态保护面临新形势和新要求。

  据观测, 1963年至2020年,青藏高原地表年均气温上升速率为0.36℃/10年,高于1951年至2020年全国(0.26℃/10年)及全球平均水平(0.15℃/10年),高原北部降水显著增加。增暖导致1980年以来青藏高原物候期提前2至3周,净初级生产力增加16.4%,冰川面积退缩15%、冻土面积减少16%,湖泊面积增加到4.74万平方公里,冰崩等自然灾害频发。

  综合考虑全球变化情景及新发展阶段的要求,新时期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必须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点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要做好国土空间统一规划。青藏高原是世界海拔最高、地质历史最年轻、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结合紧密的自然地理单元,区域内有6个地形区、10个气候区。必须把高原作为一个整体,按自然地理单元特征统筹规划区域内6省(自治区)的国土空间布局。

  二要坚持绿色发展。目前,高原各省(自治区)以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特色产业为特点的绿色发展模式已初步建立,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必须牢固树立“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意识,依托高原特有的资源禀赋,努力控制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完善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坚持绿色发展。

  三要加强碳汇工程建设。青藏高原土地辽阔、地貌多样、气候复杂,区域内宜林土地占比10.7%,宜牧土地占比53.9%,生态系统碳汇潜力约3000万吨(碳)。2002年以来,通过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高原生态、生活、生产环境明显改善。应基于现有的生态保护措施,根据碳汇潜力分布实施碳汇工程,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做出贡献。

  四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青藏高原年太阳总辐射量高达5400-8000兆焦/平方米,比同纬度低海拔地区高50%以上。区域内大江大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其中西藏水能资源达1.74亿千瓦,位居全国第一。此外,区域内热田多、分布广、热储量高。特殊的资源条件为国家大规模开发光伏、水电和地热等清洁能源提供了良好基础。

  五要强化防灾减灾。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冰川冻土加速消融,引发了一系列自然灾害。2016年西藏阿里地区阿汝冰川发生冰崩,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急需加强灾害预警及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

  六要加强立法保护。目前,青藏高原已建成自然保护区155个(国家级41个),面积82万平方公里,占高原总面积的31.6%。但面向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尚未确立,急需建立与生态保护相配套的法律体系。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