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视点

天气系统复杂多变气候变化影响引关注
——气象专家解析近期极端天气过程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28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专家顾问: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 于超

国家气候中心汛期值班首席 袁媛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数据质量室总工程师 李翠娜

6月以来,我国天气舞台极不平静,华南出现持续强降雨,江南梅雨来势汹汹,北方多地高温不退,东北等地频现强对流天气……未来天气会如何发展?与气候背景有何关联?针对极端天气过程的气象监测手段有哪些?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于超、国家气候中心汛期值班首席袁媛和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数据质量室总工程师李翠娜。

近期天气气候发展趋势如何

当下,全国多地高温、强降雨并存,中央气象台持续发布暴雨预警、高温预警。天气气候下一步会如何发展,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预报显示,6月23日至7月初,雨带北抬,南方地区强降雨将明显减弱。7月到8月,我国主雨带位于北方,主要在东北南部、华北、黄淮等地,此外,南方还有一条次雨带,在云南至华南区域,会出现降水偏多的可能性,而江南到长江中下游一带降水则偏少。

高温还会持续多久?与往年相比,今年高温热浪出现的时间是否提前?对此,专家指出,近期北方高温过程是今年首次区域性大范围高温,与往年相比,区域性高温天气发生的时间并没有特别偏早。后期,北方高温将逐渐减弱,随着雨带北抬,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逐渐控制江南、华南中东部地区,届时南方的高温又会再次发展。

于超提醒,近段时间台风一直不是很活跃,但随着6月底到7月初副高逐渐北抬后,台风可能会活跃起来。

气候变化是否为极端天气频发助推器

不仅在我国,6月中旬就出现如此高温,放眼全球,近期极端天气也在多地频发,这与气候变化有关联吗?

从全球层面看,近期出现高温的地区包括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以及北美地区。高温发生与整个北半球副热带天气系统的增强有密切关系;从更长的时间尺度看,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大气变得更加不稳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高温、极端强降水和台风的异常情况在夏季时有发生。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未来全球绝大部分有人口居住的地方都将出现更多、更强、更持久的极端高温。1850年到1900年平均50年才发生一次的极端高温事件,在当前气候状态下约每10年发生一次;如果实现1.5℃温控目标,约每5年发生一次;若放任全球升温幅度到4℃,则每年都会遭遇至少一次同等严重的高温。

袁媛说,这些科学上指出的“未来预兆”,警示人们一方面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升温,另一方面要在防灾减灾上下功夫,对全球变暖大背景下多发的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加强认识,科学分析其发生发展特征。

做好监测预警是科学应对关键

针对此轮高温过程,6月15日以来,全国有840多个气象站最高气温超过35℃,120个气象站超过37℃,104个气象站超过40℃。精准的预报和服务需要高水平的气象监测支撑,我国针对极端天气过程的实时监测经过不断的建设与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据李翠娜介绍,我国现有的综合观测系统已使气象观测站网覆盖率达到较高水平。由237部业务运行雷达组成的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网,从覆盖面看,其精细化程度可基本满足灾害性天气监测需求,全国7万多个观测站点乡镇覆盖率已达99.6%,它们在气象防灾减灾,特别是汛期服务中发挥了重要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此外,卫星监测更是必不可少。在做预报预警服务时,利用加密卫星观测资料,可以更加精细地监测强降雨发生发展情况。

时值主汛期,高温、强降雨、台风等还将不断来袭并影响各地。于超提醒,要密切关注各种天气系统带来的不利影响。河南、河北、山西等地应重点防范高温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电力部门应做好电力供应和调度。未来一段时期,华中、华东等地旱情将进一步发展,相关部门应加强水资源调度管理,确保生产生活用水安全。

作者:宛霞 责任编辑:闫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