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视点

西风环流和东亚夏季风环流或加剧西北暖湿化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12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专家顾问:甘肃省气象局总工程师、研究员 张强

记者:宛霞 聂鑫

我国西北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加之青藏高原大地形作用,是全球最主要的干旱半干旱区之一。近年来,这里出现暖湿化趋势,且暖湿程度逐渐增强,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甘肃省气象局总工程师、研究员张强团队通过研究分析西北暖湿化的时空特征,发现西北地区气候变暖、变湿的增强或是本世纪以来西风环流和东亚夏季风环流协同增强作用的结果。

暖湿化趋势动态特征显示——

西北地区暖湿化未改变气候格局

近百年来,我国西北地区西部和东部气温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大体一致,均经历了20世纪40年代及60年代持续至今的两个暖期,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中叠加了两个年代际尺度的自然变暖期。但最近一个变暖期,因时间较长而掩盖了气温的自然振荡。

研究发现,从长期看,西北地区西部与东部的降水量变化并不同步,呈现“跷跷板”变化特征。西部在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前期一直处于干期,近30年来则转为湿期;东部干湿交替循环,在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前期湿期较干期更长,近30年来干期较湿期更长。西部当前湿期的年代尺度平均降水量已超过百年以来的所有湿期,而东部当前湿期的年代尺度平均降水量明显低于百年以来的多数湿期,这也说明西北地区西部与东部干湿特征的差异性非常明显。

从总体趋势看,区域气候变化必然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性,西北地区也是如此。为进一步认识这一地区冷暖与干湿范围的动态变化过程,研究团队从整体上分析气温和降水变率的阶段性演化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从1961年以来的长期趋势看,西北地区西部的变干区域非常少,东部仍然有将近30%为变湿区域。这说明西北地区西部与东部干湿呈“跷跷板”变化的气候格局是相对的,变湿区域会跨越传统夏季风北边缘线向东扩展,这也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不断演化的动态过程。

尽管当前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趋势明显,且变湿增强、东扩征兆显著(西北地区每30年降水变化呈西增东减趋势,但西增东减的分界线呈东扩特征),但从变湿开始前气候态时段(1971年到2000年)与当前气候态时段(1991年到2018年)干燥度指数划分气候区的标准看,1991年到2018年时段较1971年到2000年时段干旱区范围有所缩小,半湿润区范围有所扩大,但变化范围很小,远远没有达到改变气候格局的程度。

预估未来30年暖湿化趋势——

西北地区变湿趋势将持续

虽然西北地区当前的暖湿化趋势未能改变气候格局,但需要从长远考虑,尽可能预判它未来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格局的影响。

如果仅考虑降水,西北地区未来的变湿面积将继续扩大,未来30年整个区域均呈变湿趋势,变湿强度继续增强。但与1981年到2010年气候态时段至1991年到2018年气候态时段的变湿程度相比,1991年到2018年气候态时段至2021年到2050年气候态时段的变湿趋势将明显放缓,即未来30年西北地区变湿增强速率将有所减缓。

那么,如果考虑降水与气温协同作用,西北地区未来30年是否会继续变湿?

从集合模式预估看,西北地区西部未来30年继续呈变湿趋势,但变湿程度较过去30年明显放缓,西北地区东部未来30年干燥度指数几乎没有变化趋势。张强说,虽然未来30年西北地区降水继续增多,但气温的显著增加导致变湿趋势放缓甚至停滞。因此,如果未来温度持续升高,将对干湿的影响比较显著。

鉴于集合模式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较大,通过当前趋势的线性外推和非线性外推分析未来气候趋势有一定的必要性。如果按照当前变湿趋势线性外推,预计到2050年左右,西北西部可能会从干旱区过渡为半干旱区,西北东部会从半干旱区过渡为半湿润区。若按照当前变湿趋势非线性外推,变湿速度则会更快一些。

无论是集合模式预估,还是根据当前趋势的线性外推和非线性外推,结果都显示,未来西北地区的变湿趋势还将持续。由此,研究团队提出,西北地区气候变湿趋势尤其是本世纪以来变湿的增强,很大程度上与西风环流和东亚夏季风环流协同增强作用有关。

研究指出,影响西北地区降水变化的因素较多,值得关注的是西风环流变化与西北西部降水变化大体一致,而东亚夏季风环流变化与西北东部降水变化大体一致。尤其是西风环流和东亚夏季风环流从本世纪开始均表现为增强趋势,这与本世纪以来西北地区增强的气候暖湿趋势一致。张强认为,未来,两者的协同作用对西北暖湿化的影响值得继续关注。

(责任编辑:闫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