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视点

2022年世界标准日:美好世界的共同愿景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14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编者按 今年是第53届世界标准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信联盟(ITU)将国际主题确定为“美好世界的共同愿景”,提出要在减少社会发展不平衡、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减缓气候变化中进一步推动标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将中国主题确定为“数字时代的标准化”。

聚焦今年主题,我们邀请了三位来自气候和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专家,分享气象标准化在生态文明建设、应对气候变化、新能源发展等方面的成功做法,展望气象标准化发展的美好前景。

适应气候变化 应对气候风险 气候标准化支撑低碳发展

全国气候和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 张培群

气候不仅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与资源。最近几十年,持续加剧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对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了广泛的不利影响,给气候敏感行业和领域带来严重气候安全问题。高温热浪、暴雨洪涝、干旱、台风等极端事件频发多发,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气候变化的高脆弱环境中,且未来多种气候变化风险还将进一步加剧。

适应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主要途径,面对的是更为现实和紧迫的气候风险。从决策者角度看,适应包括灾害风险的监测、评估和预警,针对性措施的选择、运用和效果评估等步骤。为客观准确严谨地施行分类适应措施,上述相应的步骤环节都急需各类标准支撑。例如,各类灾害发生与发展程度的判别、预警条件的界定、气候状态或资源对不同敏感行业影响的定量评估、如何规划布局以最大可能地趋利避害、如何考虑多种气候要素的综合影响所造成的复合型风险(台风与风暴潮结合的风雨潮灾害、高温与干旱叠加的灾害等)评估等,特别是气候变化背景下,这些灾害风险与影响的特征条件或阈值是否出现变化,对现有标准也提出了新要求。

减排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另一种主要途径,气候变化主要是人类大量使用化石能源、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世界气象组织最新发布的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尽管受新冠疫情影响,2019年至2020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增长略低于 2018年至2019年的观测值,但仍高于过去十年的平均年增长率。因此,减排是气候变化的根本解决之道,低碳发展已成为国际共识。我国也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发布了“1+N”系列政策,全国各相关行业领域正在形成对应实施的路线图。为确保双碳目标达成,需要大量与大气成分和气候资源密切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作为科学基础和支撑低碳发展的关键环节。

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40)(以下简称“标委会”)包括大气成分观测预报预警服务(SC1)和风能太阳能气候资源(SC2)两个分技术委员会,是我国开展气候业务服务、应对气候变化重要的标准支撑单位。经过近十年建设,标委会在气候业务、研究和服务领域制(修)订了一批基础性技术标准,目前共归口管理国家标准16项,行业标准53项(不包括分技术委员会的管理标准),特别是在气候变化检测归因等机理分析、全球和区域气候系统模式模拟、气候变化影响评估、风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和技术储备。

同时,面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按照中国气象局“十四五”总体目标要求,标委会对气候标准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梳理,形成了包括气候系统监测模拟与预测、应对气候变化、气候与气候变化影响风险评估、气候服务与应用、风能太阳能气候资源(由SC2负责建设)、大气成分观测预报预警服务(由SC1负责建设)等六个主要分支的“十四五”气候标准体系。“十四五”气候标准体系将基本气候业务技术支撑进行了集约整合,突出了应对气候变化、气候风险管理和气候资源与安全的标准技术支撑,旨在全面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水平和服务国家战略决策的能力。

尽管已经初步形成气候标准体系,但总体上看,直接面向碳达峰碳中和、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标准还有欠缺。一方面是由于气候变化尚属前沿科学,研究性强,共识度不高;另一方面是气候变化的相关技术成熟度较低,业务工作开展范围较小,也不够深入。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和低碳转型市场需求,也为气候标准化工作提供了广阔天地和不竭动力。气候标准化建设将围绕低碳发展和气候安全两大重点任务开展,为构建和提升气候变化风险早期预警评估能力、防范发展建设中的生态风险的能力、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提供坚实有力的技术支撑。

第53个世界标准日到来之际,正是新征程开局之时,气候标准化恰逢多重机遇,必将为支撑双碳目标达成、生态文明建设、减少气候灾害和气候变化风险、保障气候安全,发挥更大作用。

发挥大气成分标准支撑作用 努力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大气成分观测预报预警服务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 张晓春

自工业革命以来,不断加剧的人类活动排放已使气溶胶、温室气体、反应性气体等大气成分的浓度和时空分布发生了显著改变,给地球环境、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带来了重大影响。2021年8月由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指出:毋庸置疑,人类活动影响已造成大气、海洋和陆地变暖。大气圈、海洋、冰冻圈和生物圈都发生了广泛而迅速的变化。

开展大气成分观测,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也是法律赋予气象部门的职责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明确规定了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对可能引起气候恶化的大气成分进行监测,定期发布全国气候状况公报”。中国气象局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依据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计划(WMO/GAW)的相关标准和技术要求,在国内建立了北京上甸子、黑龙江龙凤山、浙江临安、云南香格里拉、新疆阿克达拉、湖北金沙等6个区域大气本底站和青海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开展了包括温室气体、气溶胶、反应性气体、臭氧总量、酸雨和降水化学等大气成分的长期观测。其中,青海瓦里关大气本底站是WMO/GAW 现有32个全球大气本底站中唯一位于大陆腹地的全球大气本底站,北京上甸子、黑龙江龙凤山、浙江临安大气本底站也是WMO/GAW区域大气本底站的重要组成部分,观测资料具有较好的全球和区域代表性,并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全球和区域大气本底站的建设与运行,是中国气象局代表我国履行蒙特利尔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国际公约义务的政府行动,也是我国政府承担大国责任、履行国际义务的重要表现和具体行动。

中国气象局作为国内最早开展大气温室气体本底浓度业务观测的部门,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就依据WMO/GAW的技术要求率先在瓦里关大气本底站开展了大气CO2本底浓度的长期业务化观测,获得了长序列的监测结果,并于2015年获得了周光召基金气象科学奖。基于长期的观测业务实践,在温室气体观测方面,中国气象局主导编制并颁布了7项国家标准和7项气象行业标准,有效地规范了温室气体观测业务,确保了观测数据质量,获取的观测数据得到国际认可。同时,这些标准也已成为国内其他行业、部门和单位开展温室气体观测设备研发、组网监测等的重要参考和依据,直接服务于我国双碳战略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

大气的成分非常复杂,包括气体、颗粒物等,尽管它们在大气中的含量极低,但却是影响天气、气候与气候变化、环境以及人体健康等的关键因素,也是我国大气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素。大气成分的时空分布与变化过程非常复杂,极易受到各种自然或人为活动因素等的影响,要想获取到能够代表和反映大气成分真实状况的准确、可靠、可比较的观测数据极为困难。因此,必须要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统一技术要求、统一操作规程和流程等,才能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序开展。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中国气象局的大气成分业务已具有一定规模,建立了涵盖大气成分观测、预报、预警与服务等领域的标准体系。截至2022年9月底,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大气成分观测预报预警服务分技术委员会(SAC/TC540/SC1)共归口管理国家标准12项,行业标准41项,为我国大气成分业务的标准化、规范化运行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标准支撑和依据。

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标准实施与监督,切实发挥标准的引领与先行先导作用是今后工作的重要任务。我们将进一步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不断细化完善大气成分观测预报预警服务标准体系,强化标准质量管理,促进大气成分业务高质量发展,为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等做出气象贡献。

健全新能源气象标准体系 助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风能太阳能气候资源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 申彦波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同年12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明确,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未来40年,随着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在未来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大幅提升,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也是“量质齐飞”的新阶段。

碳达峰目标及碳中和愿景的确立,对新能源发展提出新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气象服务的定位也从“专业气象服务”上升为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随着新能源迈向规模化、高比例、市场化、高质量发展,新能源气象服务未来将不断适应,以全空间区域资源开发潜力详查服务大规模发展,发挥气象资源先导性作用;以全时间尺度预报预测助力高比例发展,发挥气象预报指挥棒作用;以全流程靶向气象服务应对市场化发展,发挥科学和服务的经济价值;以全维度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技术和人才的创新作用。在风电、光伏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制定并执行相关标准,规范行业活动为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相关产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风能太阳能气候资源标准化建设有序推进,不断程序化、系统化、规范化,推动了全国风能太阳能资源服务的跨地域合作以及国内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和信息共享。标准化建设逐渐形成了从需求、立项、制定、推广、应用到维护、完善、发展的良性循环进程。截至2021年底,风能太阳能分标委会归口管理国家标准14项(风能4项、太阳能10项)、气象行业标准10项(风能5项、太阳能5项),涵盖术语、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数据处理、评估方法、预报预测、防灾减灾、影响评价等8个标准子体系。在不断完善标准体系的同时,注重加强标准化宣贯工作,及时进行标准解读和标准化宣传,连续三年面向风能太阳能行业举办标准宣贯与培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新能源气象服务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对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体现,是落实国家双碳战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服务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面向双碳目标,风能太阳能气候资源标准要进一步与应用行业接轨,提高标准规范的适用性;进一步加强与国际标准组织接轨,提高标准规范的质量,提升风能太阳能行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紧跟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的发展,及时更新或制定太阳能资源领域新标准。

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需以精细的新能源气象服务高质量融入和支撑国家双碳工作,不断健全新能源气象标准体系,助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安康福祉贡献更大力量。

2022年世界标准日国际海报

2022年世界标准日中国海报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