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视点

《全球气候状况报告(2022)》速读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20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专家顾问: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主任 柯宗建

①全球基本气候概况

在气温方面,2022年,全球大部陆地气温接近常年到偏高,其中亚洲北部、中亚、西亚东部、欧洲北部和西部、格陵兰大部等地偏高1℃以上,北美洲中部部分地区偏低1℃-2℃。全球年平均陆地气温较1850—1900年平均值偏高1.67℃,为1850年以来第四高。2022年全球月平均气温距平除12月偏低0.24℃外,其余月份均较常年同期偏高,其中10月气温距平为0.86℃。

在降水方面,2022年全球年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多,但空间分布差异大,东亚东北部、南亚西部、西亚东部和西南部、非洲东北部和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等地偏多五成以上;非洲西北部、南美洲西部、澳大利亚西部偏少五成以上。其中,2022年1月、3—6月、8—11月全球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1月偏多14.29%;2月、7月、12月较常年同期偏少,2月偏少4.17%。

1850-2022年全球年平均陆地气温距平历年变化

1979-2022年全球年平均陆地降水量历年变化

②全球大气环流监测

2022年,冬季北半球北极涛动(AO)呈正位相,两个极涡中心分别位于巴伦支海和北美北部,北美北部极涡偏强。夏季,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偏强,南亚高压面积偏大、强度偏强,欧亚中高纬高度距平场呈现“正、负、正”分布,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均偏强,北大西洋涛动处于较强的正位相。四个季节热带海平面气压距平场均表现为东太平洋为正、西太平洋为负的空间型。

全球大气环流系统

2022年冬季,北半球和南半球热带至中纬度大部分地区为正位势高度距平,北半球有两个极涡中心,中心分别位于巴伦支海和北美北部,北美北部极涡偏强,在低纬度太平洋地区,热带东太平洋大部高度场偏低,而热带西太平洋高度场偏高。夏季,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偏大、强度偏强,西伸脊点明显偏西,南亚高压面积偏大、强度偏强,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偏强,北大西洋涛动处于较强的正位相。

遥相关型和涛动

2022年,北极涛动指数在冬季为正位相,春季为弱的正位相,夏季转为负位相,秋季再转为正位相。2022年,北大西洋涛动指数在冬季为正位相,在春季和夏季均维持正位相,秋季转为弱的负位相。南极涛动指数在2022年全年都处于较强的异常负位相,冬季和春季负位相强度均位列1979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一。大气波列太平洋-北美遥相关型指数在2022年除夏季处于正位相外,冬季、春季和秋季指数均处于负位相,其中冬季指数位列1979年以来历史第4强负位相。经向分布的大气波列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指数在2022年除春季处于较强的负位相外,冬、夏和秋季均处于弱的正位相。

欧亚阻塞高压

2022年,中高纬欧亚40°—70°E范围阻塞高压日数除夏季较常年同期异常偏多外,春季阻塞高压日数接近常年同期,冬季和秋季该区域内阻塞高压日数均较常年同期偏少。亚洲中高纬80°—110°E区域阻塞高压日数除冬季接近常年同期外,春季、夏季和秋季该区域欧亚阻塞高压日数均较常年同期偏少,其中夏季阻塞日数为1979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小值。与常年同期相比,120°—150°E区域亚洲中高纬度阻塞高压日数在冬季明显偏多,在夏季接近正常略偏多,在春季和秋季明显偏少。

东亚冬、夏季风

2022年冬季,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和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指数均较常年同期略偏强。2022年夏季, 南海夏季风强度指数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弱,为1979年以来历史最小值;2022年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较常年同期偏强。

全球其他季风

2022年,北美季风指数与常年同期相比,在冬季和夏季均偏强,其中在冬季的强度位列1979年以来历史第五。2022年,西非季风指数与常年同期相比,在冬季为历史第二弱,夏季略偏强。2022年,南亚季风指数在冬季和夏季均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弱,其中冬季指数位列1979年以来历史第四弱。

③全球海洋监测

2022年,全球大部分海域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接近常年或偏高,其中北太平洋中部偏高1.0℃以上,赤道中东太平洋SST较常年偏低。前一次拉尼娜事件于2021年春季结束后,2021年9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再次进入拉尼娜状态,并于2022年1月达到拉尼娜事件标准。此次拉尼娜事件在2022年全年持续,于冬春季节异常发展,热带中东太平洋冷水中心值低于-1.0℃,随后Nino3.4区海温指数略有回升,但仍维持在-0.5℃以下。

全球海温

2022年,全球大部分海域平均海表温度接近常年或偏高,北太平洋、热带西太平洋、南太平洋中纬度、热带东印度洋、南印度洋中纬度、北大西洋中纬度、热带大西洋、南大西洋中纬度等海域的SST偏高0.5℃以上,其中北太平洋中部、南太平洋中部和西部等海域的SST偏高1.0℃以上,局部偏高1.5℃以上。热带中东太平洋平均海表温度较常年偏低,其中赤道及其以南部分海域海温距平值低于-1.0℃。

太平洋海温

厄尔尼诺/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大范围持续异常偏暖/冷的现象,是气候系统年际变率中的最强信号。1979—2022年,赤道中东太平洋Nino3.4海区海表温度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根据《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判别方法》(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7),1979—2021年赤道中东太平洋共发生了13次厄尔尼诺和10次拉尼娜事件。

根据SST异常中心出现的位置,一般将厄尔尼诺/拉尼娜分为东部型与中部型事件:SST异常中心位于赤道东太平洋的,称为东部型(或东太平洋型、冷舌型),可用EP指数来表征; 异常中心位于赤道中太平洋的,称为中部型(或中太平洋型、暖池型),用CP指数来表征。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前一次拉尼娜事件于2021年春季结束后,2021年9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再次进入拉尼娜状态,并于2022年1月达到拉尼娜事件标准。此次拉尼娜事件在2022年全年持续, Nino3.4指数在冬季、春季分别为-1.05℃、-0.90℃,夏季略有回升,指数值升高至-0.76℃,秋季冷水又略有加强。由于本次事件峰值对应的EP指数低于CP指数,因此判定此次拉尼娜事件以东部型为主体类型。

印度洋海温

印度洋全区海温一致模态(Indian Ocean Basin-Wide,IOBW)定义为热带印度洋区域的海温距平,是热带印度洋海温变化的最主要模态,通常在冬季开始发展,次年春季达到最强。 1979-2022年,IOBW指数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1979年至上世纪末,相较常年值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以偏低为主,本世纪以来以偏高为主。2022年,冬季IOBW指数为0.17℃,在春季达到峰值(0.19℃),夏季至秋季衰减至负位相。

大西洋海温

北大西洋涛动(NAO)是北半球大气中高纬度变率中的一种重要模态,而在季节尺度上,这样的大气振荡型在同一区域强迫出海表温度的响应,伴随着NAO正位相的出现在北大西洋区域由南到北呈现为“- + -”的三极子型表层海温异常,这一特征可用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North Atlantic Triple,NAT)指数表征。近十年,NAT指数以正位相为主,2022年NAT处于持续正位相,在春季正位相达到峰值,指数值为0.85℃。

④积雪和海冰监测

2022年,北半球和欧亚大陆积雪面积接近常年,中国积雪面积偏大。冬季中国和青藏高原积雪面积较常年同期分别增加26.07%和60.8%,位列历史第三和第二高值。

3月、9月北极海冰范围较常年同期分别减少2.9%和12.7%;2月南极海冰范围较常年同期减少30.1%,为历史同期最小值,9月南极海冰范围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小,为历史同期第五小值。

北半球积雪监测

1972—2022年,北半球和欧亚大陆年平均积雪面积均呈显著的减小趋势,平均每10年分别减小14万平方公里和11万平方公里,其中,2022年积雪面积均较2021年有明显回升。

中国积雪面积为129万平方公里,明显大于常年和2021年,为历史(1972年以来)第八高值。青藏高原积雪面积较2021年有大幅回升,为53万平方公里,较常年偏大18.26%,为历史第十一高值。新疆北部和中国东北地区(含内蒙古东部,下同)积雪面积较上一年有所减小,但仍高于常年,分别为27万平方公里和71万平方公里。中国东北地区的积雪面积呈显著增大的趋势,平均每10年约增大2万平方公里。

从2022年逐月变化来看,北半球积雪面积在6月明显偏小,11月明显偏大,其余月份接近常年同期。欧亚积雪面积偏大偏小月份各占一半,其中6月和12月偏小超过100万平方公里,11月偏大100万平方公里以上。中国积雪面积在1-2月和11月明显偏大,春、夏季和12月偏小,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变化基本与之一致。

据风云卫星监测,2019年以来,青藏高原冬季平均积雪面积年际变率显著增大。2020年冬季青藏高原积雪面积东部为2005以来最大值,西部和全区则为次大值;2021年冬季青藏高原西部积雪面积为2005以来最小值,东部和全区为次小值;2022年冬季青藏高原西部和全区积雪面积为2005以来最大值,东部则为同期第三大值。

积雪日数监测表明,2022年北半球中高纬大部分地区的积雪日数在90天以上。与常年相比,中欧大部、俄罗斯北部部分地区、西亚北部、中亚南部、青藏高原北部、格陵兰岛、加拿大北部,美国中部积雪日数明显偏少;俄罗斯大部、中亚北部、中国东北部、青藏高原大部、北美中部和西部积雪日数偏多,其中青藏高原和北美西部有大范围地区偏多25天以上。

海冰监测

2022年逐月北极海冰范围监测显示,除了1月和5月接近常年同期外,其余各月均小于常年同期。2022年全年最小值出现在9月,最大值出现在2月。自1979年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北极海冰范围总体呈显著的减小趋势。2022年3月北极海冰范围为14.59百万平方公里,较常年同期偏小2.9%,9月北极海冰范围也显示出显著的下降趋势。2007年北极海冰范围出现跳崖式减小后进入了持续偏小的阶段,2022年9月北极海冰范围为487万平方公里,较常年同期偏小12.7%。

2022年南极海冰持续小于常年同期,全年最大值出现在9月份,最小值出现在2月,与常年一致。其中,2022年2月南极海冰范围为216万平方公里,较常年同期(309万平方公里)偏小30.1%,为历史同期最小值;2022年9月南极海冰范围为1801万平方公里,较常年同期(1861万平方公里)偏小60万平方公里,为历史同期第五小值。

⑤全球主要气象灾害及重大天气气候事件

2022年,全球气象灾害多发频发,主要表现为北半球夏季高温干旱以及全球区域性暴雨洪涝灾害。欧洲、中国、美国、日本、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地遭遇创纪录的高温热浪,其中英国、法国、罗马尼亚和中国等国遭受干旱,巴基斯坦、巴西、澳大利亚东部、印度、孟加拉国和韩国等地遭受严重暴雨洪涝。

暴雨洪涝

在亚洲地区,2022年6—8月,巴基斯坦频繁遭遇强降水袭击。巴基斯坦全国平均降水量6月偏多68%,7月偏多180%,8月偏多243%,其中7月和8月降水量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8月7—11日,韩国首都圈遭遇极端暴雨事件。印度和孟加拉国在季风季节不同阶段也发生了严重洪水。

在欧洲地区,9月15—16日,意大利中北部连降暴雨,马尔凯地区几小时的降水量就达到常年年降水量的一半。

在大洋洲地区,澳大利亚年降雨量比1961—1990年平均高25%,持续降雨导致大面积洪水泛滥,全年多次发生暴雨洪涝灾害事件。

在美洲地区,南美洲北部陆续发生暴雨洪涝灾害,巴西1—5月发生4次重大暴雨洪涝灾害事件。

在非洲地区,4月南非东部夸祖鲁-纳塔尔地区遭遇特大洪水,11—12日的24小时降水量高达311毫米。6—10月,尼日利亚遭遇十年来最严重洪涝灾害。

高温热浪、干旱和野火

在亚洲地区,2022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印度和巴基斯坦遭遇异常高温,多地创下新的最高和最低温度纪录。6月,日本经历了自1875年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连续高温天气,6月25日群马县伊势崎市最高气温达到40.1℃,刷新了6月日本最高气温新纪录。6月13日至8月30日,中国中东部地区出现了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过程。此次高温事件持续79天,为1961年以来中国区域性高温过程持续时间最长。重庆北碚连续2天日最高气温达45℃。高温少雨导致中国长江流域气象干旱快速发展。8月18日至11月16日,中央气象台和国家气候中心联合发布气象干旱黄色、橙色预警90期。中国此次干旱过程影响遍及川渝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其过程强度、最大范围、单日最大强度和范围以及重旱、特旱站数比例等指标均为历史第1强(多)。

在欧洲地区,欧洲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夏季,法国、葡萄牙和西班牙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5月;6月,高温继续席卷欧洲多个地区,7-8月,高温天气持续,造成欧盟超半数地区处于干旱“预警”状态。

在北美地区,4月开始席卷南部平原的热浪一直持续到夏季。持续的高温导致美国中西部发生严重干旱,加州至少97%的土地处于严重干旱状态。

在非洲地区,北非地区和东非大部分地区在过去三至四年里一直处于干旱状态。2022年,东非经历了连续第4年干旱的雨季,导致多国遭遇40年来最严重干旱。

严寒和大雪

2022年1月2-7日,冬季风暴从美国中部横扫到大西洋沿岸的大片地区。2月18—19日, 强风暴“尤尼斯”袭击西欧等地多个国家,英国南部、英吉利海峡、北海南部、西欧及中欧北部沿海等地普遍出现8级以上大风,英国南部、英吉利海峡等地阵风超过10~12级。12月17—18日,莫斯科出现特大暴雪,降雪量达到莫斯科12月平均总降雪量的三分之一;积雪厚度达38厘米,创当地同期最高纪录。12月下旬,“史诗级寒潮”席卷美国。23日,美国中西部局部地区最低温度降至-40℃以下,费城遭遇近20年来最寒冷的圣诞节。

热带气旋

2022年,全球共生成40个热带气旋,数量和强度均低于历史平均水平。北大西洋、东太平洋和南印度洋的气旋活动接近正常,其他地区的气旋活动都低于正常水平,其中西太平洋连续3年低于正常水平。

在北大西洋,飓风菲奥娜于9月24日在加拿大登陆,成为加拿大近20年以来最强、造成损失最惨重的飓风。

在东太平洋,5月30日,飓风阿加莎在墨西哥登陆,是自1949年有记录以来5月袭击墨西哥沿岸最强的太平洋飓风。

在西太平洋,4月10日,台风鲇鱼在菲律宾登陆。9月6日,台风轩岚诺在韩国南部庆尚南道南岸登陆,是韩国历史上最强的台风之一。台风奥鹿在9月25日和28日分别登陆菲律宾和越南,给菲律宾以及东南亚造成了严重破坏。10月29日,台风尼格袭击菲律宾。

在南半球,马达加斯加受到前所未有的6次热带气旋影响。澳大利亚和西南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气旋活跃程度低于历史平均水平。

强对流

在北美地区,据美国国家环境信息中心统计,2022年美国记录了1329次龙卷过程,高于1991—2020年美国年平均1225次龙卷风水平。

在亚洲地区,2022年中国共记录到25次龙卷过程,包括中等强度以上龙卷11次、强龙卷6次,与前三年均值持平。5月14日, 黑龙江五常市遭遇短时大风袭击,判定为弱到中等强度的龙卷;7月台风暹芭影响期间,广东省记录到5个龙卷发生;7月20日和22日,黄淮江淮等地出现两次大范围强对流过程,极端性为入汛以来最强,江苏北部、河南东部先后出现5个龙卷风。据印度政府公布数据, 2022年印度经历240场强对流天气过程,超过111次雷击事件发生。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