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是由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大气环流现象,导致风向随季节变化而显著改变。夏季,地面升温快,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海洋升温慢,相对形成高压,风从海洋向大陆方向吹,形成夏季风,带来丰富的降水。冬季则相反,陆地的比热容比海平面小,相对海平面气温低,风从大陆往海洋方向吹,形成冬季风,通常带来干冷的大陆气团。中国是世界上受季风影响显著的国家之一,季风对其影响地区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乃至人类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里先说说夏季风。影响我国的夏季风起源于三支气流:第一支是源于南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第二支是源于澳大利亚北部的东南季风,第三支是来自南海的夏季风。一般来说,南海夏季风大约从每年5月上旬开始出现在南海北部,中间经过3次突然北推和4个静止阶段,5月底至6月5日至10日到达华南北部,6月底至7月初抵达长江流域,7月上旬中至20日,推进至黄河流域,7月底至8月10日前,北上至终界线华北一带。
夏季风主要影响我国南方地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青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谷地等。而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几乎不受其影响。原因是这些地区海拔高,而且南部喜马拉雅山脉等又阻挡夏季风北上。但雅鲁藏布江谷地,可能受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影响。
再说说冬季风。我国冬季风的发源地主要位于亚欧大陆北部的西伯利亚和蒙古地区,这些地区的高气压系统,即西伯利亚高压,是冬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冬季风一般在9月初影响我国北方地区,10月中旬才在东亚完全建立,这时北半球的大气环流也突然从夏季型转为冬季型。
冬季风主要影响我国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包括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等)、南方地区(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因海拔过高,而且北部的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等可阻挡冷气团南下,较少受到冬季风影响。
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主要基于夏季风的影响程度。习惯上将分界线定义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西的区域通常被认为是非季风区,而以东的广大地区则被称为季风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之间的显著区别在于降水量、地势地形以及生产方式上。季风区由于受到夏季风的显著影响,夏季降水较为丰富(400毫米以上),且地势以平原、盆地、丘陵为主,适合发展农业和灌溉;而非季风区则因地形原因,夏季降水较少,以高原、山地、盆地为主,更适宜发展畜牧业。同时,季风气候也可能带来洪涝、干旱等灾害性天气。例如,夏季风活动不稳定,带来的降水时空分配不均,会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发生;而冬季风的强烈活动可能引发寒潮。
季风气候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为我国带来了丰富的降水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环境,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和利用季风气候,我们需要加强对季风变化的监测和研究,提高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应对能力。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合理的规划,最大限度地减少季风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充分利用季风气候的优势,促进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
(作者:黄智敏 责任编辑:曹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