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难度也随之增大。应对农业气象灾害,我们不仅要看到其双重性,还需要制定适应性的趋利避害生产策略,以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说到趋利避害的防御措施,不得不说到对水的管理。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季到初夏,在相对多雨的湿地环境中,主要是对小麦油菜等越冬作物、棉花苗期,加强阴湿、渍、病害的防御,但在清理“三沟”的同时,又应注意塘堰库湖蓄水保水。在初夏梅雨时节,排涝排渍防洪的同时,尤其是梅雨后期还应该考虑蓄水保水,以备中稻中后期防御伏旱与晚稻移栽用水。水的热容量大、导热率强,适时采取深灌措施,既可防中稻盛夏高温的危害,又可防晚稻“秋寒”(寒露风)的危害。在秋冬时节,秋季连阴雨既不利于秋种,亦不利于棉花裂铃吐絮,还不利于秋收,此时在开好“三沟”排渍的同时亦要蓄水保水。到了晚秋,要避免因捕捞鱼类而将塘水抽干的“竭泽而渔”的现象。
而冬季作物的防冻安全越冬管理,除了要切实把握春性与半冬性小麦 、油菜的适宜播种期,以免年前拔节、抽薹遭冻害,依靠蓄水保水在霜冻前灌水防冻的作用也非常重要。
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研究发现,在农业湿地,出现35℃以上高温干旱的时段,对于稻飞虱、纹枯病等有抑制作用,这样就可以借助高温干旱,杀灭作物害虫与病菌。而在涝渍地,干旱可增加土壤通透性,充足的光照有利于提高光合效率。
面对农业气象灾害,我们不仅要深刻认识到其对农业生产的双重影响,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应性管理措施。包括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优化水资源调度,提高作物抗灾能力,以及利用气象灾害的积极作用来减少病虫害和提高作物产量等。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并充分利用其中的积极因素,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增产。
(作者:黄智敏 责任编辑:曹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