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近期“南方暴雨北方寒”原因何在?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18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5月9日至14日,我国南方地区自西向东出现今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泼水模式”强悍开启,多地出现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相较于南方,此前我国北方则按下了“降温键”,多地遭遇“立夏寒”,冷暖起伏特征显著,局地气温降幅超14℃。不少网友们表示:“已经过立夏了,这天气怎么有一种要入冬的感觉?”

记者就此专访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首席预报员吕心艳、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多角度解析近期南方强降雨天气和北方大幅降温天气。

近期南方暴雨有多猛烈?

据专家介绍,5月9日至14日南方地区降雨呈现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局地雨势强等特点,中央气象台还于5月11日发布了近十年来最早的暴雨橙色预警。

9日至14日,广东、广西、湖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十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现强降雨天气,50毫米以上降雨覆盖面积约96万平方公里,100毫米以上超过30万平方公里。

在此次降雨过程中,广东省21个市均出现日雨量超过100毫米的大暴雨及以上降雨,17个市县出现了日雨量超过250毫米的特大暴雨,为2003年以来5月最强暴雨。其中,清远、惠州、阳江等地累计降雨量达400毫米至600毫米,在广东中山三乡镇,降雨量甚至达到800毫米。

与常年同期降雨相比,此次雨情又如何?

华南大部、西南地区中部及浙江、福建、江西中南部、湖南大部、云南西部和东部等地降水量偏多5成至2倍。江西中部、湖南东部、广东南部、广西西部、贵州西部、四川东部、重庆南部、云南西南部等地偏多2倍以上。四川、广西累计降水量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广东、福建为历史同期第三多。

此轮降雨为何强?

张涛表示,从天气角度来看,冷暖空气对峙是形成本次降雨最主要的原因。强大的南海季风与南下的冷空气在华南一带交汇,冷空气阻挡暖湿气流,双方在一定范围内“僵持”,因此出现同一片区域持续降雨的局面。冷暖气流对峙剧烈,大大增强了暴雨出现的几率,也增加了极端性。

此外,孟加拉湾风暴“阿萨尼”对此次降水过程起到了远距离输送暖湿气流的作用。吕心艳表示,孟加拉湾风暴具有双气旋季的独特结构,两个峰值分别在5月和10—11月,对我国的影响主要是降水,影响区域可以扩展到整个西南地区,甚至江淮流域以南地区。

张涛分析,孟加拉湾风暴在强盛时期如同一个“抽水机”,有助于使跨越赤道而来的索马里急流加速,加快季风爆发。但同时,季风携带的充沛水汽因孟加拉湾风暴自身的强大而被席卷吸收,削弱了索马里急流越过风暴继续东进中南半岛和南海的气势。

随着孟加拉湾风暴减弱消失,东进季风少了“拦路虎”,可以更加顺畅地向东发展,来到南海、中南半岛一带,进而影响我国降雨态势。这也是12日至13日华南地区雨势增强、降雨范围进一步扩大的原因之一。

五月一波波冷空气南下,正常吗?

上面已经提到,近期南方强降雨过程不可忽视的便是南下冷空气的影响。而人们的直观感受是,今年“五一”小长假伊始,我国北方大部地区气温“热情高涨”,仿佛一下子进入了夏天。可刚过完立夏,不少地区在经历“最凉爽初夏”后迅速切换回了“冬景模式”。

5月6日至8日,东北、华北以及内蒙古中部、山东北部等地降温幅度达8℃至14℃,东北中部以及辽宁西部、河北东北部、内蒙古中东部等地超过14℃,全国过程降温幅度超过8℃的国土面积达到160.4万平方公里。

其实从4月以来,共有6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由于气温起伏程度大,特别是京津冀地区多次都是降温的中心区域,气温波动幅度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二大。其中4月下旬以来连续3次冷空气活动均达到寒潮标准(分别是4月22日至23日、4月27日至30日和5月6日至8日)。周兵表示:“在两周时间内历经3次寒潮天气过程实属罕见。”

2022年4月1日至5月11日全国日平均气温及其距平逐日变化(单位:℃) 图/国家气候中心

谁按下了“降温键”?

春季处于大气环流调整期,冷暖空气活动频繁,是气温乍暖还寒和冷暖骤变的季节。那么为何我国中东部及京津冀冷暖起伏大?

究其原因,离不开的一个因素就是拉尼娜事件的影响。在其背景下,欧亚中高纬环流经向度大且阶段性波动明显,为冷空气频繁影响我国提供了有利的气候背景条件。

4月以来,我国寒潮冷空气过程频繁,又恰处于春末夏初季节,中东部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在冷空气间歇期回温较快,导致多次出现冷暖波动现象。另外,频繁的冷空气活动还与欧亚中高纬环流型阶段性波动变化密切相关,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东亚槽阶段性增强是近段时间来3次寒潮天气过程的“幕后推手”。

不过,大家印象里的火热夏天很快还是会来的。根据预测,未来15—30天,除南方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华中中北部、华东中北部等地将经历两次高温过程。

每一次大暴雨、异常低温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时,都会引人深思:这是大自然在给人类发出警示信号吗?未来,这样波折的极端事件会成为一种“新常态”吗?我们既要科学回答这些问题,同时也认识到,进一步增强我国应对极端灾害的能力已经迫在眉睫,需要强化极端灾害风险防范,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警和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开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强化生态和环境气象服务,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机制。

(作者:王婉 闫泓 责任编辑:赵晓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