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一段旅程中,我们总是被亮丽的风景、悠久的历史遗迹和当地独特的美食所吸引。你可曾留意,“气象”的影子有时暗藏其中?本期“生态·人文”版,带您一起踏上旅途,在历史遗迹中领悟古人的气象智慧,在当地美食中感受其中的“气象”味道,在山川冷暖交替里,感受云雨交织的诗意瞬间……
风雨划出的省界——滇南胜境胜境关
从富源县城往东9公里,在云贵交界的宣威岭上,屹立着一座神奇的气候景观——胜境关。
“咫尺辨明晴,足见人情真冷暖;滇黔原唇齿,何须省界太分明。”这里,不以山川河流为界,却以冷暖分区,用风雨划界;这里,可品味“滇界风霜”的爽朗,解读“黔疆烟雨”的晦明,“风雨判云贵,一域划两川”的神奇,在这里得到完美展现。
图为滇南胜境关 图/胡保润
冷暖空气的交汇互搏,导致这个雄奇界关上,不仅有以天为界的牌坊、以气候为界的石狮子,还有以地为界的小溪、以色为界的泥土,这些都让人惊叹不已。
每年冬天,冷空气从西伯利亚大举南下时,想要“杀”进云南,还是很不容易的,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青藏高原这位世界级“大佬”。
中等强度冷空气厚度一般在2000米左右,自然不是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对手,只好绕开高原,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术”,取道河西走廊,翻越秦岭,南下四川盆地之后,再爬坡至贵州。如此一来,冷空气已是强弩之末,再想迈上乌蒙山,就力不从心了。很不巧,又遇上盘踞在云南的暖空气的阻挡,最终冷空气只能停下脚步来,在云贵之间,和“地主”暖空气划界而居,形成了一道西北——东南向,东西摆动的锋面,在气象学上称“昆明准静止锋”,而这里正当锋面,所以东面多阴雨、西面多晴天。从而造就东、西两对石狮子,尽管只有一柱之隔,却迥然不同——东向(贵州方向)的石狮子绿袍披挂,西向(云南方向)的石狮子身披金甲。胜境关的界坊在研究滇黔两省的气象方面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作为气候景观的胜境关,历史厚重浓烈。胜境关是元代以来,中原内地进入云南最重要的通道,被称作“入滇第一关”。自元、明、清三个朝代以来,数百年间一直是由黔入滇的第一个重要关隘。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以傅友德为统帅的30万大军,经过富源胜境关,进入云南,在白石江打响战斗,征讨元朝残余势力梁王。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入滇,首先从富源通过,新中国成立之初解放大军进入云南等,在这块热土上留下了深远厚重的足迹。
徐霞客考察盘江源流时曾云游至此,发出“一马平川,晴空万里”的感慨;旷世奇才杨升庵赞叹道:“西望则山平天豁,还观则箐雾瘴云,此天限二方也。”真可谓是以“天”为界的“界坊”。此奇景充分体现了谚语所说“雨师好黔,风伯喜滇。贵州多雨,云南多风”的独特气候形成的奇观。杨升庵在《滇程记》中,对此奇特气候现象载录时写道:“日月之阴,经寸而移。雨场之地,隔垄而分。”
胜境关不仅是文化积淀厚重的历史见证,也留下化为石龙也要回首遥望家乡的云贵两条石龙那动人的爱情故事;还有东面郁郁葱葱而西面枝少叶稀的八卦树,一坊之隔便出现“东边下雨西边晒”的神奇景象。
如今,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漫步在充满古风遗韵的千年古驿道上,一种悠久历史的陈香扑面而来。虽不见当年的刀光剑影、繁华商埠,也听不到络绎不绝的马帮吆喝声,更听不到街边小贩的叫卖声和红军长征路过时那铿锵的脚步声,但我们仍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以天为界的关隘城楼、滇南胜境牌坊,以地为界的山涧奇景,还有引人入胜的关帝庙、胜境公馆、石龙古寺、石虬亭、胜境驿、胜境哨、古炮台、升旗台、古雕楼、点将台、清风亭、遗爱坊、鬻琴碑等,默默展示此处天地交融、人文汇聚、物华天宝的“滇南胜境”。(胡保润 王永明)
千龙吐水——暴雨中尽显古人智慧
提到北京旅游,一定绕不开故宫。
这座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明清两朝皇宫矗立在北京中轴线之上,历经风雨沧桑,依旧诉说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
多数情况下,人们走进故宫,更多的是欣赏皇家宫殿的辉煌与精美,感叹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温度。但如果恰逢雨天,你可能会欣赏到另一种难得一见的故宫奇观——千龙吐水。
图为故宫三大殿台基上的螭首排水 图/马超
在故宫三大殿的台基上,雕刻着上千个栩栩如生的石雕龙头。说是龙头,其实你细看,它们并无龙角,它们真正的名字叫“螭”,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中,螭是龙众多孩子中的一员,它们能口吞湖海,腹容江河,寓意着防火和防涝。当雨水流经这些螭首时,会通过其内部的孔洞排出,宛如千条龙在同时吐水,大雨白如练,小雨如冰柱,形成千龙吐水的气象奇观。
要想一睹千龙吐水的壮观景象,古人的智慧和适宜的天气条件,缺一不可。
北京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故宫充分利用了这个地理条件,设计了一套精妙的排水系统。
北门神武门地平标高约46米,南门午门地平标高约44米,差2米。宫殿院落盖的是北边高、中间高,南边低、四周低,中间向两边排水,后院向前院排水。排水的干道、支道,明沟、暗沟,涵洞、沟眼,纵横交错,主次分明,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排水网络。总的走向是把东西向的流水,汇到南北向的干沟,然后都顺着内金水河排出宫外。
故宫前朝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共同坐落在一个3层的“土”字形须弥座上,台基四周栏杆的底部,有排放雨水的孔洞。每个望柱下雕刻一个螭首,3层用来排水的螭首一共有1142个。这个须弥座的设计是中心高8.13米、台边高7.12米,这就形成了一米多的落差,使得台基上的雨水,全都流向了台基的边沿,再从台基边沿的螭首中流出。但螭口连通的排水孔,比台基略高,所以多数情况下,雨水会顺着栏板下的孔洞流出。只有当雨足够大时,基台上的雨水深度会漫过螭首连通的排水口,从而出现千龙吐水的景观。
雨水多大时才会让螭首吐水呢?这里需要引入一个雨强的概念了。雨强是指雨水的降落速度或强度,通常以每小时降水量(毫米/小时)来表示。这个指标用来描述雨水的下降速度,有助于评估雨水对于地表径流、洪水等的影响。雨强的不同级别会对城市排水系统、农田灌溉等产生影响,是气象学、水文学和城市规划等领域的重要参数。
气象数据显示,2023年7月22日、7月31日、8月20日、9月9日,故宫的螭都出现了“龙吐水”的景观。这些降水过程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小时雨强大于30毫米,二是累计雨量超过50毫米。也就是说,除了雨下得急,还要能持续一段时间。只有当雨强和雨量同时满足要求时,我们才能看到“千龙吐水”的气象奇观。
每逢雨季,故宫的红墙金瓦在雨水的洗礼下更显庄重与神秘。那千百个石雕螭首,仿佛在这一刻被注入了灵魂,赋予了生命,它们张开巨口,喷吐出清澈的水注,如同千条银龙在空中飞舞,为这座古老的宫殿增添了一份别样的生机与活力。而这份故宫的气象奇观,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在雨中走进故宫,去品味“千龙吐水”的古人智慧。
这个雨季,你不来看看吗?(马超 冀涛)
天水麻辣烫“出圈”背后—— 气候宝藏 人文瑰宝
在中国西北的甘肃天水,一种独特的麻辣烫正在以其热辣浓郁的味道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热潮,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去打卡品尝,这就是被誉为“西北麻辣烫瑰宝”的甘肃天水麻辣烫。
气候好产品——“灵魂”佐料与优质食材
天水地处我国南北交汇地带,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是古丝绸之路的商埠重镇。天水既有北方温暖的阳光,又有南方较为湿润的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称。多样的地势地貌,造成气候垂直和区域性差异显著,也造就了当地丰富的物产,组成了天水麻辣烫的“灵魂调味”“优良食材”。
甘谷辣椒是天水麻辣烫的灵魂香辛料。甘谷县气候条件适合辣椒喜温暖而不耐高温、喜光照而不耐强光、喜湿润环境而不耐旱涝的生长习性。甘谷辣椒色泽光亮、肉厚油多,角条细长、皱褶均匀,芳香物质沉淀更丰富,是传说中“蘸鞋底子都香”的佐餐神器,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好吃的天水麻辣烫还少不了麦积花椒。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蜀椒出武都,秦椒出天水。”天水市麦积区山地气候特征明显,立体气候差异性大,所产花椒穗大粒多,外壳非常厚实饱满,颜色鲜艳,香气扑鼻,味道醇厚,为天水麻辣烫注入灵魂。
悠久历史名城——最早的“天气预报”
拥有上千年文明史的天水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享有羲皇故里、轩辕故里的荣誉。伏羲仰观俯察始画八卦、女娲炼石补天、黄帝和合大同等神话传说为天水蒙上了迷人的神秘色彩,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为代表的“五大文化”则赋予天水以厚重的历史文化纵深。
在这里,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创造最早的“天气预报”(伏羲以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等八种卦象,分别对应天、泽、火、雷、风、水、山、地等八种要素,用卦象表示天气预报的结果);在这里,大禹直面史前洪荒,疏导渭河,留下清水花石崖、甘谷禹奠朱圉、麦积区导流山遗迹,成功治理暴洪灾害;在这里,秦安大地湾出土的黍等谷物种子标志着八千年前的先民已能利用适宜气候发展农耕;在这里,诸葛亮六出祁山、失街亭、收姜伯约;在这里,秦人先祖嬴非子牧马有功,于公元前890年被周孝王封邑,为春秋时秦国的建立打下基础;在这里,有“东方雕塑馆”之称的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与大像山、水帘洞、拉梢寺等共同组成了古丝绸之路东段“石窟艺术走廊”。
陇上小江南——独特的气候景观
天水地处甘肃省东南部,具有冬天不冷、夏季不热的气候特征,适宜树木生长。这里古树种类多、树龄长,数量在全国位居第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也为当地的旅游景点赋予了独特的气象特征。如麦积山以其烟雨朦胧的美景而闻名,这种气象现象的形成与麦积山特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每当进入潮湿多雨的季节,大量的雾气从山底不断涌出,在山体的上部汇聚成雾流云海,形成了烟雨朦胧的“麦积烟雨”景观。
各个旅游景点在不同季节和天气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例如,在晴朗的天气里,游客可以欣赏到麦积山石窟的雄伟壮观和伏羲庙的肃穆古朴;而在雨季,南郭寺的古树参天、北流泉的潺潺流水则更显得清新宜人。此外,随着季节的变化,石门和玉泉观的秋叶、青鹃山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的雪景也为游客带来了不同的视觉享受。因此有所谓的天水八景,即“麦积烟雨”“净土松涛”“仙人送灯”“石门夜月”“伏羲卦台”“南山古柏”“玉泉仙洞”和“诸葛军垒”等。
火热起来的打卡胜地——天水,其独特的山、水、林、泉以及气候等自然资源与丰富的城、寺、观、阁以及神话传说等人文资源是如此的交相辉映,成就了其历久弥新的别样魅力。(姚小英 强玉柱 李瞳 贾雨蕾)
春雪赏花四方山—— 冰雪花海有奇缘
五月,一场春雨,在海拔1182米的通化县四方山森林公园化成了雪花。
地处长白山脉南麓老岭山脉的四方山公园,位于吉林省通化县大安镇,四方青翠,云海层叠。高山之巅有近5万平方米的草地,它虽没有大草原的“野茫茫”,却有着冰雪下“白茫茫”的独特景致。
图为五月四方山上青草白雪间的猪牙花 图/胡希德
每年的四月下旬,本是青山吐翠、山花竞放之时,这里却伴着晶莹的雪花汇成灿如星河的冰雪花海。五月飘雪在天气瞬息万变的四方山并不罕见,春季的冷暖气流交锋本就剧烈,导致气温犹如坐上了过山车忽高忽低,加之海拔较高的缘故,山顶气温一般会低于周围城镇3℃—5℃,因此降水相态各异:或是雪花“轻盈飞舞”,亦是雪籽“盐里盐气”。
五月飘雪的四方山平野渐绿,野花初放。高山草原独有的猪牙花庄重典雅、含苞待放,驴蹄草在东北林子里明晃晃地开着,俏生生的翠雀微扬裙角,尽情享受充沛的阳光。纷纷扬扬的雪花,将繁花点点的四方山装扮得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像天然的大花园镶嵌在钻石林海中。山顶散落分布的古树苍劲隽逸,也有枯木耸立,诉说岁月沧桑。
除了春花春雪的冰雪奇缘,“漫步彩云间”更是四方山独有的浪漫。云海的形成是因为水汽抬升过程中,遇冷凝结成云,升到边界层顶升不动时,一些下沉气流开始起作用,使得云不能继续向上升,只能水平铺展开。人在山顶高处观察,看到的就是云海。加上山里植被覆盖良好,山势较高,压强等综合因素,四方山更具有形成云海的优势条件。
白雪与山花奇树共舞,和灵动的云海交相辉映,宛若人间仙境。林外阳光灿烂,林中那春花与雪花,奇缘相见,生命的色彩在漫山流淌,“天上草原,人间仙境”是大自然赐予我们难得的天然绿色风景区。(王传贺)
(责任编辑:曹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