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说说雾-霾背后的静稳天气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18日 来源:中国天气网 作者:吴越

  4月16日,北京的气温开始走低,但是笼罩在城市上空的雾和霾依旧不见好转。伴随着人们对大气污染问题的持续关注,“静稳天气”一词的曝光热度也在走高。

  提到雾和霾,静稳天气似乎就脱不了干系。那么,什么样的气象条件容易出现静稳天气?它和地形有何关联呢?

  “静稳天气并不是一种天气现象,只是一种天气形势——主要是指来自水平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在时间稳定度上具有较高持续性的天气形势。”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解释说:“从字面上来看,‘静’是指风力较小,‘稳’是指大气层结比较稳定。具体来说,受到弱气压场的控制,风力不大,不利于污染物的水平扩散;大气低空存在着逆温层,像个暖盖一样,抑制了大气上下层的对流与交换,不利于污染物和水汽的垂直扩散。”

  同时,静稳天气与地形、纬度、下垫面性质都有很大的关系。比如,类似华北平原、四川盆地、陕西关中等地形相对比较闭塞的区域,易出现静稳天气,污染物积聚难消。

  马学款表示,事实上,以前人们对静稳天气的关注度并不高。例如几十年前,在我国工业还不十分发达的情况下,出现静稳天气形势时,如果空气湿度比较大就会形成雾,空气湿度小则可能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不十分明显,也引不起关注。

  和历史同期相比,今年我国冬春气温明显偏高,这说明冷空气势力弱,活动少,静稳天气相应增多。但是,气温高,并不一定意味着就会出现静稳天气形势。马学款解释说,虽然夏季常常维持较长时间的高温,但是冷暖空气对流活动明显,尤其是降水常常会打破这种天气形势的稳定。一般来看,静稳天气多出现在冬季。

  那么,自去年以来,伴随着大范围的雾和霾来袭,是否意味着静稳天气出现逐年增多、大风天数在逐年减少的趋势呢?马学款表示,这需要从更为大的时间尺度上来分析,不能简单判断。尤其是雾和霾的形成,除了气象条件外,还有污染物排放等多种原因,需要综合客观地进行研究。

  世界气象组织天气与减灾服务司司长汤绪表示,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目前全球极端天气出现频次与强度升级,大气环流异常现象也在增加。总体来看,今年多地气象活动出现了非正常轨迹。具体而言,东亚尤其是中国东中部地区去冬今春以来降雪很少,冷空气活跃程度较常年明显偏弱,直接导致区域性静稳天气增多。

相关新闻: